English

疗救儿童文学顽疾的“药引”

2003-10-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哈利·波特第五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在孩子们欢呼的狂潮中首发。这部书一开机即印刷了80万册。而中国面向少年儿童的出版物,除了教材、教辅书和《新华字典》外,没有一部书发行量能与英国人创作的《哈利·波特》比肩。(9月22日《中国青年报》)

读这样的新闻,你得感谢《哈利·波特》。可以想象,《哈利·波特》来到中国以后,让多少平日沉溺于电视与电脑面前的孩子们重新捧起了书本。不过,“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写不出像《哈利·波特》这样的畅销书?”,这是许多家长发出的慨叹。这又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尴尬境遇。

根据各出版社提供的数据,当前儿童文学读物很难发行上万册。前两年被评价甚高的《草房子》、《男生贾里》,其发行量也未能逾越10万册的标杆。曾经在中国风行一时的《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如今的发行量竟不及其鼎盛时期的零头。而中国的两项儿童文学大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和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在这些年的评奖中,常常无人问鼎,最后不得不以空缺而告终。显然,如今的中国儿童文学,已是顽疾在身,情势令人堪忧了。

本该带有“本土色彩”与“民族特色”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我国出现断层。而《哈利·波特》却变得炙手可热。这从根本上说明了我国儿童文学的创作与接受出现了极大的矛盾。这种矛盾也是造成儿童文学出版与市场之间出现对抗、疏离与脱钩的根本原因。

一直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就存在着诸多的禁区。比如,儿童文学要对性、死亡、暴力、鬼怪、神秘、惊险等内容说“不”。其实,那些我们所谓的“禁区”,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根本的冲击。当前儿童出版市场出现的“早恋小说”和“幽灵文学”就是例证。本来,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其具体题材如何,并不应该成为不可跨越的“禁区”。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要看作家如何去驾驭这些题材。然而,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不但是固定在单一的创作领域内,其创作本身往往还要受道德因素和责任意识的驱使。因此,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的出发点离孩子真正的需要还很远,只停留在表层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的层面上。

《哈里·波特》恰恰不同。该书作者罗琳女士就曾说:“儿童读物不是教科书,其目的不是要教会孩子们什么特定事物。这不是文学的特性。文学可能只是教你如何开怀大笑,而并非每次都像打你一个耳光一样让你吸取教训。孩子们肯定能从《哈里·波特》里学到一些东西,但我害怕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们看了两三章就掩卷沉思:‘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东西呀’。”

这段话应该成为我们疗治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药引”。儿童文学不要只是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不要希望带给孩子一种怎样具体的生活状态。我们的孩子太需要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和心灵的作品了。因此,中国儿童文学应该大胆的向幻想、神秘、惊险、疯狂、神奇等领地开掘,我们的大众传媒和教育思维也应该根据少年儿童读者本身的心理变化和文化趣味做出相应的宣传和引导。只有这样,中国的孩子才能够捧起具备中国“本土色彩”与“民族特色”的儿童文学作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