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历史·文化研究的新起点

2003-10-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廖育群 彭永东 我有话说
“科学”与“文化”,既是当代最为流行的两个词汇,也是内涵不定、外延颇广、歧义甚多的两个词汇。在多数情况下,“科学”一词的含义,如同在英语中一样,已然成为“自然科学”的简称;而在民众的思想意识与语言表述中,“科学”又常常被用于表示赞赏,甚至是“正确”的同义语——这一点,在西方社会也是一样。至于“文化”,当代人将其最宽泛地定义为含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与物质财富;而在民众的通俗用法中,将简单的学习识字叫作学文化,或将一般知识水准叫作文化水平等等。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本义是指“以文化人”,即使用非武力的方式来征服、教化民众;而激化之滥觞,则始于神农、黄帝教民用火熟食、种植谷物,进而识数、知阴阳。这与拉丁语的cultura(文化)相通,其所指“耕作、修理、收拾、修整”,兼具教养与养殖栽培两义。体现出世界各古文明地区同以“农业”为教养之始、人兽之界的观点。

汉语中“科学”一词的出现,源自近代日本学者以“分科之学”译science。而这一翻译的取意,也与作为science一词语源的拉丁语scientia(泛指学问或知识),或与之最为接近的德语对应词Wissenschaft(包括一切有系统的学问)的内涵非常接近。

回溯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一切精神与物质的成就无不可以纳入这两个概念之中。这就无怪乎作为流行之语,“某某科学”、“某某文化”之说随处可见;且可见到两词连用而成“科学文化”的用法。“科学”与“文化”,无论是分别使用,还是连用,无疑都表明二者不是一回事;但从后一种用法中又隐约可以发现“科学”与“文化”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科学之中也有文化,科学也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研究。在历史学家的眼中,科学与文学、艺术、音乐、哲学等知识一样,都是构成文化的组成部分,或习惯于“用它来表示一个民族或帝国在某个特定时期的思想、成就、传统和特征的整个综合形式”。

之所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研究,是因为“科学”——无论是将其定义为“系统的知识”,还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甚或局限到以实证为特征的“近代西方科学”,无不具有发展的历史;而一旦成为历史,便转化成一种文化的积淀——它不仅代表着前人在认知自然方面的智慧结晶、思维方式,而且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基础,并以某种形式影响未来。从文化的角度对“科学”进行研究时,其对象已然不是科学的对象——自然,而是科学历史本身——人类认识自然与知识体系形成的过程,甚至是创造科学的主体——人。

自近代以降,科学之双刃功能、科学伦理问题、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愈来愈被关注和探讨。可以说,科学愈是发展,它与人类命运的关系便愈复杂。人们甚至发现想弄清某一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困难的。仅就上世纪中叶C.P.斯诺提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两种文化”说及其分裂的论点,至今也还存在激烈的论争。学者们尝试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人类学、语言学等方面多视角地探讨这些问题,以期透视和解剖科学本身,而历史维度的分析和研究必然地成为某种龙骨或依托。即使对所有问题都不可能存在终极解释,但我们确信,理性研究每行一步,就立于一个观察的新起点,人类文明的图景便会在我们大脑里更为丰富和清澈。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科学史研究机构,以其主办的两种学术刊物《自然科学史研究》和《中国科技史料》,持之以恒地向海内外介绍有关科学史研究的成果;并与辽宁教育出版社合作推出了“新世纪科学史系列”,与河南大象出版社共同运作“科学史著作出版基金”。而湖北教育出版社近年以来也不断致力于高水平文史哲著作的出版,以期繁荣学术,支持学者的研究。此次共同策划出版的“科学·历史·文化研究书系”,旨在从一种更为宽泛的视角来审视与研究“科学”与“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特征。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一丛书的出版,将海内外学人的研究成果和最新思考展示给读者。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