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带来了什么

2003-10-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记者:“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取得的销售业绩在人文社科书当中实属罕见。作为策划人,您是如何在图书的思想性和市场接纳中找到契合点的呢?

杨书澜(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策划人):《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集知识性、学术性、通俗性、系统性为一身,读者定位为高中生、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爱好者。丛书要求及读者对象的定位对作者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梁小民老师在后记中写道:在写作过程中的感觉是“越是向前越艰难”,其他几位学者都讲了这样的经历:接受选题时未觉得不好写,真要动笔时,感到无从下手。因为作者是就自己的专业领域某一点进行深入研究,很少思考学科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但写完以后,作者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比之写书之前,对本学科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但是写作过程对于这套书的作者来讲无疑是重新研究、拓展知识面的过程:要读学科史,研究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思想;概括方法;收集贴近生活的实例;对学科的价值做出个性化的评价。写这样的书比写自己研究的成果——学术著作,比写教材难度要大得多。因为讲清“是什么”问题,必须要俯视,这就要求作者要有哲学的高度,要有史学的根基,要有社会学的知识,要对当前教育学热点问题,政治学、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了解并有自己的评价,难度真是大极了。

记者: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教授不大给本科生上课人们都见怪不怪了。那么,究竟是什么触动了这些在各专业领域都可以称为学科带头人的“大家”,让他们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完成一本人文社会科学的普及读物?

杨:约作者时,我感到这套书的作者之所以做这样艰难而又不讨好的选题,是出于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认为这套书的意义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1、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做基础工作。美国篮球、巴西足球其水平高,关键在于篮球和足球在美国或巴西的普及率较高。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有赖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事实上,《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出版一年来,从读者来信和大学新生报志愿调查可知,此套丛书在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培养后续者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它填补了国内出版空白,是国内第一套成规模、成系列人文社科基础读物。另外,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如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因此需要为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价值导向。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激烈竞争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们比任何时代人们都渴望成功,较高的人文素质、较广的社会科学知识面,是个人成功的必要前提。在极左思潮影响下,长期以来人文社会科学被歪曲,需要恢复人文社会科学本来面目。作者们都很认可我对这套书意义的界定,出于这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者无条件地接受了这个选题。

记者:听说这套书的读者反馈非常热烈,读者来信从2002年初至今一直没有中断,作为策划人,您个人如何评价这套书呢?

杨:由于时间关系以及学科关系,我个人认为有些书还有待于在通俗化上下功夫,有些书的某些部分还可以更具体一些。这套“是什么”选题从广度上看开发余地很大,市场前景我个人认为是乐观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