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莫将“长河”误黄河

2003-10-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李伶 我有话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又名《塞上》)诗中脍炙人口的灿烂名句。

《红楼梦》第48回中这样写道:“香菱说,我看《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字,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香菱还对黛玉说:“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不难看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借香菱之口,对此佳句抒发了“一字不易”的赞叹。

而今的一些读者、学者、出版者,只注意佳句中“直”、“圆”二字的恰到好处,而对其他用词的准确性,却缺乏足够的认识。拿“长河”来说,《唐诗鉴赏辟典》、《新编唐诗三百首注释》、《历代诗选》、《唐诗选》等,皆言“长河”为黄河。我国最具权威的辞书《辞海》亦诠释为“大河”。因为黄河在唐朝以前就称“大河”,唐朝以后,“大河”、“黄河”便同指一河,因此,《辞海》所诠释的“大河”,实质系指“黄河”。

这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出版物皆众说一词地称“长河”为“黄河”。笔者认为有商榷之必要。

置疑的理由有三条:

一是没有历史依据。黄河在历史上曾称“河”、“大河”,从无称“长河”的记载。而唐诗中涉及的山名、河名、地名、人名大都实写,故诗中的“长河”恐有另指。

二是情景不符。俗话说,波动影子碎,激流无倒影。黄河激流滚滚,如雷咆哮,何来“落日圆”?

三是相距甚远,扯拉不上。《塞上》诗描绘的是塞上风情,这个“塞上”到底在哪里,诗文里作了回答: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的背景是: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参战官兵。

诗文大意:我轻车简从去慰问边关将士,过了居延地区,我如随风蓬草那样出了汉寨,看到塞上景色如此宁静:春归的大雁北入胡天,大漠上,直冲云霄的单股狼烟在报告平安,西下的夕阳在静静的长河中露出圆脸。这里为何不见守边将士?路过萧关时骑马的侦察兵告诉我:都护府的将领正在更远的杭爱山作战呢!

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塞上”的大致位置在“居延”与“燕然”之间、“胡天”之南的“大漠”。

“居延”,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古称。这里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先秦称“流沙”或“弱水流沙”,汉代设居延县。境内迄今尚存的东、西居延海,便是古名沿用的明显胎记。

“燕然”,多部古书记载为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

诗文中的“过居延”,可以理解为过了居延县的治所或者居延县水草肥美的繁荣地区,而非居延全境,因为居延县很大,有11万平方公里,比现今江苏省还大1万平方公里。轻车简从难过茫茫大漠。这就可以断定:诗中的“大漠”和“长河”都在居延地区,亦即今内蒙古自治区的额济纳旗内。这里距黄河千里之遥,非黄河水系,与黄河毫不相于。既然这样,诗中的长河,是否艺术虚设呢?不会的。因为诗中提到的萧关、居延、大漠、燕然,就连作者宣慰使的身份,皆系实写,独虚一河与之不协调,非唐诗风格。

“长河”究竟是指哪条河?笔者认为,非额济纳河(简称额河)莫属,理由亦有三条:

一是有长度支撑。额河是黑河的末端部分。黑河发源于祁连山雪域,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3省区的7个县、市,干流全长821公里,称其长河不为过。

二是只有额河才能产生“落日圆”的景观。整个黑河河床南高北低。它始出祁连后经张掖、高台等地,从甘肃金塔分东西两股从山谷中注入额济纳盆地,始称额济纳河。由于额济纳盆地地势相对平坦,额河下游便自然而然地分成19条支流,分别注入嘎顺淖尔(又名居延海)、苏泊淖尔、京斯图淖尔3个内陆湖泊。由于支流多,分势大,水流缓慢如镜,这才产生“落日圆”的奇特景观。当然口罗,这里说的19条支流是今日额河的情景。唐朝情景也这样吗?笔者认为不会有很大变动。因为这是内陆河,低处的湖泊一直是最终末端,加之无其他水系的冲击变迁,所以,大致流向是相似的。产生差异的只是下游支流的数量和各支流的具体途径。也许那时的支流比现今多,或者不足19条,无论怎么变化,多支流入湖这一基本特征是不会改变的,“落日圆”的写照恰好反映了当时的地貌特征。

既然“长河”是额济纳河,《边塞》诗中为何不称“额河落日圆”呢?

有历史原因。雍正九年(公元1731),经清政府批准,一批旧土尔扈特蒙古部族经色尔腾草原内徙于居延地区。他们将这片土地改名为“额济纳”,境内那分岔如网的河流也随之改称额济纳河。“额济纳”,土尔扈特语为“主人”之意。

以上历史说明,额济纳河之名出不足300年,所以,距今1260多年前的《塞上》诗里难垂其名。由此亦可推断:唐朝称黑河为“长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