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神舟”五号能否带起科普热?

2003-10-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赵晨钰 我有话说
“神舟”五号把人们的目光拉向了太空,也掀起了一股航天图书的出版热、销售热。在杨利伟顺利返程以后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市面上就出现了《中国航天员飞天纪实》、《飞天梦圆——来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内部报告》、《放飞神舟——中国首次载人航天工程纪事》、《中国神舟》、《飞天梦——目击中国航天秘史》等10多种新书。同时,一些先前出版的有关航天的图书,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百年航空系列科普丛书”中的《擎天精英——世界航天人物》和《天宫明珠——航天器面面观》、上海科技出版社的《倒计时——航天器的历史》以及《向太空的长征》、《世界航天运输器大全》、《通向太空之路》等图书也得到读者的关注,销售一路水涨船高。

出版社:出书速度大比拼

近年来,出版界追赶新闻热点已成惯例,此番与“神舟五号”有关的图书的出版,把时事图书的出版速度再次升级。据记者了解,抢先出版的有关图书,都是策划得比较早、大量内容提前完成、等待“神五”发射成功后立即完稿付梓的。

人民出版社的《中国航天员飞天纪实》从今年3月开始策划,反映中国载人飞船11年艰辛历程、关于中国航天员工作与生活的部分由作者提前完稿,关于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以及16日清晨胜利回航的文字及图片部分则在16日早上8点多钟就全部补齐,图书腰封也确定使用杨利伟的照片,并且连夜印刷装订。17号下午,该书在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新华书店均已上架。18日则发往全国。华艺出版社于10月9日拿到了《飞天梦圆——来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内部报告》的完整书稿,而从16日下午定稿、出片到17日上午11点在北京各大书店上架仅用了17个小时。由于总装备部的大力配合,该书收录的图片在印刷成书时甚至还没有见报,封面上杨利伟的签名更让读者眼前一亮。据悉,目前台湾地区、日本已经购买了该书的版权。相比于前两本书,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放飞神舟——中国首次载人航天工程纪事》是策划得最晚(今年8月)的一本书了。该书作者是《中国航天报》总编石磊。由于在航天领域摸爬滚打多年,从1992年就开始关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历程,因此许多素材在石磊看来都是现成的,这本书的出版则是多年积累的迸发,因此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就拿出了书稿。为了抢时间抢速度,出版社做出大胆决定:在“神五”发射之前抢印5000册。16日上午9点,该书即已在王府井书店、西单图书大厦和卓越网上出售,成为“神五”相关图书中面市最早的一本,并且当天就开始加印。该书吸引读者的一个地方是随书赠送上海版画协会副会长徐龙宝先生主持设计、据搭“神五”上天的底版限量印制的“载人飞行纪念”藏书票。目前,该书已被新疆党委宣传部作为科普优秀读物译成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出版。科学出版社也在10月20日推出《中国神舟》一书,该书的编写者是中国宇航学会;编审人员有中国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中国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等“神舟”、“神箭”的缔造者们,内容可谓“真工实料”,该书全彩色16开印刷,装帧精美,具有收藏价值。多年来已淡出科普写作的著名作家叶永烈也趁此时机推出《飞天梦——目击中国航天秘史》一书,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该书抖出了上世纪70年代中国曾两度打算发射载人飞船,但最终却因种种原因而搁浅的“猛料”,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漓江出版社也在第一时间推出了长篇报告文学《炎黄天梦》,全面展现了建国以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有关发展规划的出台,酒泉导弹发射试验基地的建设,导弹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一直到“神州”五号的成功发射。另外,新华出版社刚刚出版了图片集《神舟巡天——中国航天之路》,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中国飞天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大揭秘》,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风雨长征号》,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了《载人航天知识200问》,河北少儿出版社出版了“飞天梦丛书”,宇航出版社即将推出《中国航天报告》、《飞天的故事》、《宇航员传奇》和《神舟飞船发射纪实》等新书。

书店:期待“神五”带动科普热

与出版社对时事敏锐的嗅觉相比,书店借势销售的功夫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北京图书大厦和王府井书店不仅及时推出航天图书专架,后者更举行了为期10天的“飞向太空——主题文化宣传周”活动。书店一楼大厅内摆放了“中国‘神舟’载人飞船”1:10比例的实体模型,成为吸引读者目光的一道景观。同时,书店还约请专家学者举办“快乐科普课堂”系列讲座。新浪网读书频道、北京娱乐信报联络京城几家大型书店联合推出“信报·新浪科普读书月”活动,希望以媒体的影响力推动科普的升温。据悉,近来书店里的科普书的销量更比以前至少翻了一番,“神州”对科普的拉动非常明显。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博士钮卫星认为,此番“神舟”五号成功回航,不仅增强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民族自信心,也强化了人们对太空的好奇心,因此,航天类图书的热销就在情理之中了。原科技日报副总编辑王直华认为,“新闻科普”——即把与科技新闻有关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向大众普及——是比较受读者欢迎的,出版界在这方面可以多做些文章。

专家:航天科普书缺什么

相比于国外的航天图书出版,国内这一出版领域仍有较大空间。钮卫星说,航天科普书拥有一定的忠实读者群,而且这类书对青少年确定人生志向也有较大的影响,极有出版的必要。由于国外的航天技术发展较早,相应的各种题材的出版物也比较丰富,引进版权是一个好渠道。但由于国外此类书出版往往规模很大,像关于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图书就有上百种,在引进时要注意国内市场的承受能力,要进行优选。

有关专家也提示,科普应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不必把“宝”全押在某一个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上。利用热点进行选题策划和产品营销显示了出版人的精明,但另一方面,选题重复、跟风出版也要尽量避免。图书不能只停留在新闻作品的水平上,而应对选题有更为深入的挖掘。王直华认为,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令人振奋的科技成就的取得,人们对科普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科普图书的市场是巨大的。(获取进一步的阅读资讯请参见14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