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神州”五号引领阅读时尚航天图书带你遨游太空

2003-10-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神州五号的成功发射似乎已拉近了中国人与太空的距离:人们从未像现在这样关心遥远的太空,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对航天方面的知识充满渴求。在追随杨利伟的身影凝望天空之后,展读一本航天方面的图书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此,我们特组织这一专版,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阅读资讯。

《倒计时——航天器的历史》,(美)T.A.赫彭海默著,朱卫国、向小丽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今年是莱特兄弟发明飞机100周年。如果以航天理论的奠基者、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其论文《用于空间研究的反作用飞行器》(在这篇著名论文中,他提出了计算火箭速度的齐奥科夫斯基公式,并建议使用液体推进剂和多级火箭)为起始点,人类航天探索也正好走过100年的历程。《倒计时》一书就是对这100年历史的翔实记录。

这是一部关于英雄的历史,是对人类智慧和勇气的一曲颂歌。齐奥尔科夫斯基、戈达德、奥伯特、布劳恩、科罗寥夫等伟大人物依次登场,通过他们艰苦不懈的努力,使人类飞离地球的梦想一步步趋近于现实。但崇高事业的背后常有阴影。火箭技术的成熟离不开希特勒的推动,它曾经被当成能给盟军致命一击的武器。二战以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竞相开展有关研究,太空进而成为双方角力的舞台,而每一方的一个小小进展(更不用说突破性成就)都会令另一方寝食难安。1957年10月4日,齐奥尔科夫斯基诞辰100周年的时候,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纽约时报》在头版以大字标题写道:“苏联向太空发射地球卫星……环球轨迹四次越过美国上空。”随后有人指责艾森豪威尔总统在国防上的投入不足,其追求的平衡预算已威胁到了国家安全。一名参议员要求设立“铭记羞愧和危险周”。在载人航天方面,又是苏联领先一步,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升空,绕地球飞行一周,历时108分钟。当莫斯科在红场欢迎他们的英雄之时,肯尼迪正心情郁闷地和他的顾问们在一起商量对策,他有点语无伦次地说:“有什么地方我们可以赶上他们的。我们能干什么?我们能在他们之前绕月飞行吗?能不能在他们之前把人放上月球?流浪者和新星怎么样?土星号什么时候可以完成?我们能不能跃进一下?”也许,直到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的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才使美国人重又找回了自信。某种程度上,人类飞天梦想的实现只是国际间军事和政治竞赛的副产品。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写,阿波罗计划并非为了探索人类新的将来,而只是特定历史时期最高成就的标志;航天飞机和空间站相对于其功能来说,造价实在太高了,它们仅仅是各国政府的游戏,追求的是政治优势。不过作者也注意到了美、俄正在空间站上进行的合作,“冷战已让位于国际合作”,和平探索和利用太空是可能的。(王洪波)

《星际旅行》,(英)麦克纳勃、(英)扬格著,丁蔚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在最近40年里,人类已经摆脱了地球重力的束缚,发射了一系列航天器,到围绕太阳运转的其他天体世界去开展科学考察。我们已探访了除冥王星以外的所有行星,新发现了几十颗围绕其他行星运行的卫星,人们不再停留在几百年来流传的有关地外行星的种种神话和幻想中,逐渐看清了它们的真面目。这本书以大量精美的图片展示了太阳系中形形色色令人惊异的景象:高度为珠穆朗玛峰三倍的火山,遍布甲烷海洋的世界,比尼罗河还长的熔岩流,含有大量硫化物的云,纯净而闪亮的金属雪冠等等。

人类在探索太阳系过程中的许多故事和细节非常有趣,特别是在搜寻地外生命方面。在20世纪以前,正像许多科幻小说中所写的,人们大都相信别的行星上存在生命。金星的神话是第一个破灭的。来自这颗行星的射电信号提示金星上的温度可能高达几百万度,不可能有生命存在。而当初第一个金星探测器发射前,人们竟然还要急急忙忙地给它消毒,害怕它万一坠落到金星上会使其遭到地球微生物的污染。在那次永载史册的飞行之后,阿姆斯特朗等三人一回到地球,就被隔离起来达21天之久,因为担心他们带回月球上的特殊病菌。——现在回味这些细节也许会感觉到好笑,但在当时,人们的所作所为大概都是必要的。或许多年以后,人们也会嘲笑今天人类探索太空时表现出来的愚蠢,但那有什么关系呢。(王洪波)

《太空漂流记》,(美)杰瑞·M·利宁杰著,张传军、张帆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在申请成为宇航员的表格上,利宁杰写下了一句有趣的话:“特殊化是针对那些没什么出息的人来说的。男人应该能够换一次尿布、跑一次马拉松、造一所房子、写一本书、欣赏优秀的音乐和在宇宙中飞行。”他做到了。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太空生活以后,他在一个小镇上开始了宁静的退休生活,大部分时间用于陪儿子玩耍,此外,他完成了这本书。

利宁杰讲述了一个既令人向往,又令人恐惧的宇航故事。苏联解体之后,美苏开始了在航天领域的合作,利宁杰被选中前往俄罗斯受训,并在1997年1月12日乘坐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去和“和平”号空间站上的俄罗斯宇航员会合,开始了为期132天的太空生活。132天里,利宁杰围绕地球转了2000多圈,运行的距离相当于从地球到月球的110个来回。利宁杰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一次艰苦的旅行,但实际情况还是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在设备老化和缺乏足够补给的情况下,船员们与一次接一次的系统故障抗争。他们不止一次地经历过供电完全中断,呆在漆黑一片的船舱里,随着失控的空间站在宇宙中翻滚。最危险的经历是一次火灾:太空站里烟雾弥漫,明亮的火焰喷射而出,火焰产生的高温熔化了金属,灭火器却几乎完全不起作用。幸运的是大火最终消耗完自身能量并且熄灭了,船员们都还活着。同样可怕的是,在一次失败的与联盟号飞船的对接中,他们目睹飞船以每小时1.8万英里的速度向太空站撞来,自己却无能为力。……假如不是利宁杰故意贬低俄罗斯人,则他笔下太空站的破败,地面上官僚的傲慢、无能与政治计谋实在令人惊心。

最后,利宁杰安全回来了——尽管在五个月的失重之后,他的骨头变软了,肌肉变弱了,反应变慢了。“我被迫承认,生命是很脆弱的。”他厌倦了,他决定退休,他写道:“现在我给儿子们阅读很浅显的书,大多是儿童书籍,作为睡觉前故事。我喜欢它们。它们都有一个快乐的结尾。”(王洪波)

《地外生存:人类文明在宇宙中的命运》,(法)尼阔·普朗察著,王义豹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什么是我们的目的?什么是我们的手段?这个问题是航天的首要问题。宇航员在近地轨道上绕几圈,这绝不是目的。如果说人类航天的最终目的是为自己寻找一个新家园——比如另一个适宜居住的行星,那么宇航员在近地轨道上的航行,就好比蹒跚学步的娃娃绕着自家屋子转了几圈,连万里长征第一步还算不上呢。

人类今天这点航天能力,实在是微不足道的,连自己的太阳系也只探索了一小部分。但是理论上的探讨和设想,则早已大大超越了今天的实践。这本《地外生存:人类文明在宇宙中的命运》之所以值得大力推荐,就是因为它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大量这方面的理论成果和设想方案。

全书四章。第一章“近期未来”,介绍了一些相对来说比较有现实意义的设想。比如将月球作为基地,在月球上采矿,提炼金属,制成材料,送往轨道空间站,在那里装配成太阳能卫星——用巨大的太阳能接收板接收太阳能,再用微波束之类的方法将这些能源送回地球。或者直接在月球上建立太阳能发电站,将得到的电能通过人造卫星中继站送回地球。当然这些方案中,能量的转换效率都是无法令人满意的,甚至达不到10%。又如建立火星基地、改造金星大气环境之类——在今天仍是可望不可及之事,只能出现在科幻小说或电影中。

第二章“通向恒星之路”,人类的眼界已经越出了太阳系,开始考虑恒星际的航行了。这一章主要讨论恒星际航行的技术方案。恒星际航行的首要问题是速度——起码要有光速的十分之一光景,通往最近恒星的宇宙航行才有现实意义,否则的话航程持续亿万年,谁能胜任?而要速度就要有惊人的能源,才能将宇宙飞船逐渐加速到足够的巡航速度。书中介绍了美、英科研机构在这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和方案,比如“猎户座工程”和“戴森火箭”(美国)、“戴达洛斯工程”(英国),设想利用核爆炸、核聚变等方式推进火箭。还有设想用反物质来推进火箭的方案。而所有这些方案,目前具体计算的结果,都是无法实施的。此外还有太阳能宇宙飞船、光帆飞船等方案,理论上即使可行,以现有的技术手段也难以实施。这一章中也讨论了假定飞船能够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行,相对论的时间效应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宇航员是长眠还是永生之类的问题。

第三章“恒星建造者”,标题有点玄,讨论的事情也比较杂。包括寻找地外文明、太阳系可能的灾变、地球可能遭受的外来灾祸、太阳寿终正寝之日人类的对策等等。

第四章“终极的未来”,主要是宇宙学的探讨和展望,诸如宇宙是否会热寂之类的问题。和本书头两章相比,这一章中科学越来越“软”,而哲学越来越多。

这本书知识丰富,文笔流畅,读之令人欣欣然,怡怡然,而不知不觉之间,大量知识和信息已经进入脑海。读者一步步被它吸引,神游万里,思越千载,几不知今夕何夕,忘却自己身在何处。(江晓原)

《暗淡蓝点——展望人类的太空家园》,(美)卡尔·萨根著,叶式(火军)、黄一勤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暗淡蓝点——展望人类的太空家园》的作者萨根是世界一流的天文学家和科学活动家,其科普作品的“含金量”早已毋庸多言;其作品所体现的透彻的哲理性、厚重的历史感和异乎寻常的洞察力,则更是科学文化史上的奇迹。

《暗淡蓝点》一书是萨根60岁那年出版的。他首创的名语——“暗淡蓝点”,指的是从太空中遥望的地球。该书主题关系到人类生存与文明进步的长远前景——在未来的岁月中,人类如何在太空中寻觅与建设新的家园。全书的叙述风格宛如一部纵贯往昔与未来的史诗,于宏伟缜密间交织着大量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全书首先回顾了历史上有关人类在宇宙中地位的种种观念,接着根据20世纪中叶以来空间探测的成就对太阳系作了全方位的考察,然后评估了将人送入太空的种种理由,最后是作者本人对未来太空家园的长远展望。

《暗淡蓝点》一书布局大气磅礴,章法井然有序。开卷就是对人类惯于漂泊的历史回眸,继而便淋漓酣畅、丝丝入扣地阐明了当今的科学技术正在为人类移居太空创造最基本的条件。从年轻时代起,萨根便对此种前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暗淡蓝点》则用诗一般的语言道出了此种心境:“我们是在宁静的海洋上航行的水手,我们感受到了微风的吹拂。”

萨根,以及智慧、悟性及志向与之相匹的科学家们,似乎已经找到了这样一条漫漫而修远的通天之途,一条人类文明的未来之路。(卞毓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