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轴承厂文化宫内的生死爱情

2003-11-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2002年10月23日晚,正在演出音乐剧《东北风》的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剧院遭到车臣武装分子的劫持,结果造成120余名观众及演职人员丧生。在这起震惊世界的恐怖活动发生一周年之际,俄罗斯著名的犹太籍作家爱德华·托波利(ЭдуардТополь)推出以其为题材的新作《爱情与恐怖的故事:〈东北风〉中的两人世界》(《Романолюбвиитерроре,илиДвоев“Норд-Осте”》)。

正如书名所言,该书的情节主要围绕《东北风》事件亲历者的爱情故事展开,重在刻画突如其来的不幸在其爱情生活中所掀起的波澜。书中的主人公是数对年龄各异的普通爱侣,他们都因当天前往观看《东北风》而成为人质,在剧院里度过了永生难忘的57小时。在书中他们以惊人的坦诚讲述了人质事件前后其个人情感的变化,其中包括51岁的美国商人和他俄罗斯未婚妻的故事,一对18岁初恋情人的首次约会,偷偷发展婚外情的莫斯科中年男女的尴尬等等。托波利以纪实的笔调把普通人在生死攸关时的惊恐、爱恋和哀愁等种种感受描绘得细腻传神,个中的悲欢离合着实让读者动容。此外,作者还运用其收集的资料详尽展现了实施这次劫持的恐怖分子头目莫夫萨尔·巴拉耶夫的生活中鲜为人知的一面:全书以一位名叫薇拉的俄罗斯姑娘的日记开篇,日记里记述了她与一名26岁车臣男子的情感历程,薇拉的这位心上人便是巴拉耶夫。巴拉耶夫和其俄罗斯族爱人的故事成了贯穿近400页书稿的另一条主要线索。

在《爱情与恐怖的故事:〈东北风〉中的两人世界》一书的扉页上醒目地印有“纯事实”字样。托波利一再强调,在新作中他没有进行艺术虚构,该书是一本地地道道的口述实录。在接受俄罗斯“灯塔”广播电台记者采访时托波利说,2003年10月26-27日,在解救人质的关键时刻,他与众多俄罗斯人一样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凌晨时分,半梦半醒之间的他突然便有了创作这部作品的灵感。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赶到收治伤员的莫斯科第13医院开始收集材料。

早年毕业于国立苏联电影学院编剧系的爱德华·托波利是俄罗斯文坛上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他先后担任过《共青团真理报》和《文学报》的记者,创作过数部电影剧本,根据其剧本拍摄的《北方舰队的见习水兵》和《未成年人》等影片颇受观众欢迎。而他的《一见钟情》和《青春的错误》两部片子在苏联时期曾被长期禁演。托波利80年代侨居美国,其间发表了包括《红场》、《勃列日涅夫的记者》和《明日俄罗斯》在内的10余部作品。除俄文版本之外,这些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英、法、德和日本等国出版。90年代以来,托波利频繁往返于俄美两国之间,按照他自己的说法,通常都是在俄罗斯收集创作素材,然后回到美国的家中写作。在托波利近期出版的作品中,《中国通道》和《恋爱中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等比较受人关注。1998年秋天,托波利发表了轰动一时的《致别列佐夫斯基、古辛斯基、斯摩棱斯基、霍多尔科夫斯基及其他垄断资本寡头的公开信》,呼吁上述几位俄罗斯最富裕的新贵帮助为数众多的贫困人群。当时有俄罗斯报章批评他是“低俗的浪漫主义者”。

说到号称俄罗斯首部民族音乐剧的《东北风》的命运,一年来可谓几经沉浮而曲终人散。人质事件刚过不久,该剧组便打出“我们和你在一起”的口号重新开演;今年春天,它获得了2003年度俄罗斯戏剧“金面具奖”最佳音乐剧奖。然而,就在获奖之际该剧创作者却宣布,尽管《东北风》复演之后剧组方面投入的广告费用与以前相比大为增加,但上座率一直不理想,这使剧组蒙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该剧在夏季国外巡演结束之后便告别舞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