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韩剧”为什么成为了“流”?

2003-11-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蒋泥 我有话说
一个东西在现在能成为潮流,我觉得主要是经过图像刺激,引起广泛注意,继而有了响应后产生的。即现在已进入所谓的“读图”时代。媒体上的“图像”,又分静止与运动两类。从影响广度说,运动的图像更能诱人关注。其中最吸引我们眼球的,是电视连续剧和电影。它们把别一地方的服饰、发型、游戏、建筑、饮食、公寓、风习等生活方式或样式带进来,得到许多观众认可,进而模仿,我们把依靠它们来牟取而得的利益、好处,叫做“眼球经济”。《哈利·波特》制造了一个全球性的神话,几乎是一夜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其间不仅有其他现代化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轰炸之影响,更有作品本身的魅力,它的文字想像力,它的电影画面,它的光电、音响技术的冲击力,勾起人们、主要是孩子们巨大的好奇心,看中商机的人借势推出“哈利·波特”的图书、碟片、漫画、玩具、工艺品、服饰等成龙配套的产品。

“韩流”的兴起、流播,其背后推进者之动机、目的,同样是为了获得“眼球经济”,促进文化交流只是其边带化的效应。这是一切“潮流”所有的共同特征。一个统计数字表明,从1999年至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相关的消费支出总额大约是80亿美元,美国是4021亿美元,日本是1136亿美元,韩国是112亿美元。到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相关的消费支出能达到189亿美元,2008年是293亿美元。相对于中国的人口来说,这样的支出是极少的,不相称的,市场潜力很大,因此,谁都想提高自己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从中分一杯羹。

“韩流”,和我发生一点关系,主要是因为我看了几部韩剧,看过《爱情是什么》、《女主播的故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等。从这几部有限的作品里,我对韩国有了一些很片断的、简单的认识,发现中国儒家的夫妻之道,男女之道,上下级或同事、同行之间的伦理关系等,在那里保留得较多、较完整,中国本土上,反而不那么讲究了。给我触动最深的是,不少剧本都表现了大男子家长作风,女人对男人的卑躬屈膝,女人地位的卑微。出身条件不好的女人,尤其显得艰难。

《女主播的故事》就写一名女子怎样寄人篱下,在社会上挣扎,扭曲了性情的故事。她不甘于现状,做一个“丑小丫”,嫉恨别人的“门当户对”,便利用一切机会、手段“出人头地”,把出身优裕的男人,从别人手上抢来。抢了还不算,当地位更高的男人出现时,她又要舍弃抢来的男人,另结新欢了。结果是个悲剧。

《爱情是什么》则表现一个家庭的两个女儿,一个不想出嫁,一个嫁了门不当、户不对的男子——男方家庭不如女家,男子受岳母歧视,男家的父亲却在家独断专行等情节内容。

这样的故事,其冲突性、吸引力,与金庸诸人武侠作品不相上下,紧凑、生动、有趣,却毫不离奇、怪异,男女也不像武侠里那样不食人间烟火,而是特别的生活化,符合情理,精致到位,那就难能可贵了。

它们所达到的深度,是中国反映当下生活的电视剧表现不出来的。

我在未看这些电视剧之前,对韩国的印象是感到它比较民主;看了这些电视剧以后,我的感觉变了,以为家庭制的蛮横、霸道,是这个社会、国家不民主的一个缩影。

为什么韩剧能在中国受到这样热烈的欢迎呢?我认为主要在于它引进来的时机好。

中国人写自己“现代生活”的电视剧、电影,许多很不好看,更不耐看,常常让人提心吊胆,看得难受。可这并不表示我们没有好的作家,好的演员,好的剧本。我们的历史剧就有很好的。像写民国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金粉世家》、《我这一辈子》、《日出》。再是写清朝的《孝庄秘史》、《雍正王朝》、《康熙微服私访记》、《戏说乾隆》、《还珠格格》、《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等。

但有的电视剧是一续再续,没完没了。弄完清朝整唐朝,整完唐朝又表演起了汉朝,就不知道下面该弄哪个朝代了。作者、演员们的才华,都浪抛虚掷在“主子”“奴才”的大序列中,每天看见的画面也多是杀人如麻,妃子成堆,磕头如山倒。

为什么热衷于写过去,成就很大,当代生活却做得不够好呢?

我觉得近来最好的一些小说,没有几个能改拍成影视作品的。拍成的也都经过了左改右改的“加工”。好的小说不能制成电影、电视,就没有多大影响了。

江苏作家毕飞宇的《青衣》,能拍成电视剧,他的《玉米》、《玉秀》、《玉秧》,他亲口告诉我,概不外卖,因为在现有条件下,肯定会拍糟的。与其这样,不如不拍。

另一位江苏籍作家黄国荣,写了个长篇叫《乡谣》,我个人觉得是1949年以来最出色的长篇之一,比《白鹿原》还好,从20世纪40年代,写到80年代,历史细节逼真细腻,可是难以用影视画面表现。

朱苏进这么个有才能的作家,却要去改写二月河那种满脑子为“帝皇”“翻案”、“正名”的作家的《雍正王朝》,得了一百多万元的稿费,很可悲,也很无奈。

难怪有人说我们已入了“小品”时代,肥皂剧泛滥,一些当红作家的作品,根本是不入流的,却一部部卖出了好价钱。

连个画漫画的朱德庸都出来了,有人根据他的漫画拍了部《粉红女郎》。

专写侦破题材的海岩,也大受“欢迎”。

弄得许多人小说不写了,专在为影视编故事。结果是越编越不堪入目。近期最红火的某电视剧,故事里有许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比如强行捆绑的婚姻,对知识轻慢的态度,等等。那样的生活就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普通人所想象的了。所以,中国的电视剧,缺少逼近一般市民、大众生活状态与心态的题材作品,缺乏现代生活气息。

韩剧恰好弥补了我们的缺空。加之它与中国人在肤色、文化传统等上面的同根性,我们看起来就觉得很亲切,像是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一样,只不过那里的现代化生活水准更高,有着更为宽敞的房子,一般是独门独院,都有花园、私家车,跑在一马平川般的高速公路上。

中国的市民出门却是楼梯。北京这类的特大城市,都是上下层的高楼,房子特贵。一出门还堵,到处是喧嚣着的人头和车辆。生活里方方面面的竞争激烈,缺少了真挚和乐趣。但这些不同恰又是我们所向往、眼热的,“先富起来”的一些家庭也多少能够达到的,因而受到普遍的欢迎。

“韩流”很大一部分又是由影视作品带进来的,它的出现也就不是什么奇迹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