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明天到哪里淘古旧书

2003-11-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鲍晓倩 我有话说
书是文化最直接的代表,在崇尚字纸的中国古人眼中,收藏的最高境界是“藏书”。那些泛黄的古旧书,对于其痴迷者,有着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独特魅力,正是爱书人对古旧书的执着成就了古旧书业。现代的古旧书业起源于古代的书肆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出版业的发展,书肆业逐渐分解为古书业、旧书业和新书业三个部分,其中古旧书业因其鲜明的传统经营特征而成为书肆业的历史延续,然而现代的古旧书业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书肆业的形式,而有了更加广阔的内容。
拍卖——最吸引眼球的盛会

今天古旧书拍卖的盛况要感谢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因为正是他们于1993年首次拍卖了一批书画碑帖、善本古籍,才拉开了古籍拍卖的帷幕。1993年9月22日,中国书店拍卖市场紧跟其后,进行了名为“中国历代稀见书刊资料拍卖会”的首次书刊专场拍卖,当时参与竞价者只有几个人,拍卖额为30多万元。1994年、1995年,嘉德公司和中国书店古旧书刊拍卖活动相继进行。1996年,中国书店在其经营范围内增加了“拍卖”一项,1998年,全国唯一一家专营古旧书拍卖的公司——中国书店海王村拍卖公司注册成立。

如今,海王村拍卖公司每年定期举行春秋大拍,不定期举行“大众收藏”性质的小拍,此外还有连环画、签名本、获奖图书等专场拍卖。这些拍卖会,成为古旧书爱好者们的一次次盛会。海王村拍卖公司的古旧书拍卖额从1995年的10万发展至1996年的100多万,又从1997年金额不到200万发展至2000年的760万,迄今为止已达300万,虽然与瓷器、玉器、字画动辄成交量上千万比较起来,书刊拍卖的收益并不丰厚,但“拍卖”已经给整个古旧书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从2001年起就为海王村拍卖公司写拍评的藏书家谢其章说:“拍卖这把‘双刃剑’,一方面激活了沉寂的古旧书市场,另一方面造成了古旧书价格的走高,因为500元的东西在拍卖会上可能被追捧到5万。”由于拍卖场中的偶然性因素,一些拍品的价格在竞买过程中往往被逐步炒高,从而导致类似货品在古旧书市场的增值。在2003年7月的嘉德春季大拍上,俞平伯所藏活字本《红楼梦》就由底价18万拍至30多万。

海王村拍卖公司的彭震尧经理对此另有解释:“说拍卖场中的古旧书刊价格高是一种误解。因为古旧书拍卖有两种,一是拍卖稀见的有文物收藏价值的古旧书,一是属于‘大众收藏’的小拍,在‘小拍’中拍卖品价格往往会低于古旧书店的门市价格。”

目前,从事古旧书拍卖的公司不算太多,但已经初步形成竞争态势。北京有嘉德、海王村、万隆、翰海,上海有朵云轩、重缘,以每家公司每年两场大型拍卖、每次拍品200-300件来计算,每年至少有3000件古旧书刊拍品在拍卖市场上出现。

书店门市——最尴尬的门庭

1952年11月,由齐燕铭、郑振铎、邓拓等人倡议,我国第一家国有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成立。1956年,中国书店又兼并了北京市111家私营古旧书店,成为北京古旧书业的继承者和主体代表。

清末民初,北京琉璃厂、隆福寺的古书肆和东安市场、西单商场中鳞次栉比的旧书店曾经是老北京的一道独特风景。如今,作为北京传统书肆唯一传承的中国书店古旧书经营只能用“凋敝”二字来形容。记者在走访时,只在文化遗产书店、古籍书店、遂雅斋等几个大门市看到了古籍书架,店内买古旧书者寥寥可数,书架上的古书陈列多于售卖,而其他外围门市则基本没有古书。可以说,中国书店的门市与新华书店、一般民营书店并无太大差别。

位于琉璃厂西街的文化遗产书店店员告诉记者:“我们这里古旧书虽然较多,但在年销售额600万中,国外直接订购新书就占70%,古书销售只占10%左右,而书店的客流量每天只有40-50人,古旧书更有一个月也卖不出去一本的情况。”据中国书店副总经理吴凤祥介绍,中国书店门市全部销售额全年大概为1个多亿,古书和旧书只占1/5,其中90%又是平常的普通旧书,而在中国书店古旧书业最鼎盛的时期,古旧书曾占全部销售总额的80-90%;旧书的经营成本高于新书,需要经历“收书”、“拣选”、“重新定价”等数个环节,其销售利润比新书低10%左右。目前,全国经营古旧书的书店已由解放初的30多家缩减至2-3家。中国书店门庭冷落、古旧书书店全盘萎缩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谢其章毫不客气地说:“这是因为中国书店只剩下一个空壳子,有时候在琉璃厂逛,想花钱都花不出去。中国书店所有的门市都以卖新书为主,一些店中陈列的古旧书常年不变,可谓是死气沉沉。”对于中国书店货源枯竭的现象,著名藏书家韦力解释说:“古书和古董一样是恒定数,不会有新的增加,而古旧书从市场到藏书者手中再回到市场的一个循环至少需要20-40年,随着收藏者的增多,古书必然会出现大面积的货源枯竭。”

吴凤祥则从古旧书本身上找原因:“中国现存的古书总数大概是8-15万种,其中绝大部分具有学术文化含量,但从内容来说,其资料的再利用性很小。这些书中,专门解释周易的书就有3万多种,类似这种大量重复的东西在图书馆留有目录即可;而那些专业工作者用得上的书,可以保持原貌影印出版;一些儒释道经典、历史资料可以经过加工、整理、校勘、注释后再出版。所以,能够从内容和文物价值上吸引读者的古书就很少了。”

因而,吴凤祥呼吁:“古旧书业是一种文化标志,国家行政政策应给予适当程度的扶持,如用税收政策调节古旧书市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陆昕却认为:“中国书店的货源不足不是国家扶植、政策倾斜就能解决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国书店作为大机构常常缺乏主动竞争的劲头,不善于做小生意。比如明版的残本书,中国书店几块钱一本就处理出去了,但有人可能会把十几本残书变成几十本集锦,而每本明版书集锦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可以到数千元。此外,版本知识是一门学问,在一些老师傅相继过世后,中国书店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现实。”

旧书市场:最具亲和力的卖场

眼下北京的旧书市场是依托旧货市场发展起来的,最著名的是潘家园、报国寺,北海荷花市场、北大西门、兵马司胡同也是古旧书的集散地。谢其章一句并不客气的话道出了旧书市场人气之旺:“跟潘家园、报国寺的热闹比起来,中国书店的门市天天跟闹非典似的。”

潘家园以前叫鬼市,是说天不亮就开市,在手电微弱的光亮下,人影晃动,宛若鬼影。知情人都知道,要想买到好东西,天不亮就得来,住的远的赶5点的头班车6点到潘家园都已经算迟来一步了,等到天大亮就只剩下闲逛的和卖新工艺品的了。所以会有专门从事古旧书投资的人在潘家园附近租下房子,看见有人从外地或是通过其他渠道拿了好书过来,马上就上前去抢。大型书集市一般一周1-2次,全年算下来,潘家园有52场、报国寺有60场,场场古旧书集市无不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旧书市场的古旧书,日流量极大,书的品质也良莠不齐,很多书损坏严重,又有很多并无太大价值。至于书的价格,则浮动很大,有的可以压至很低。在这里要淘出好书就要看买书的人识不识货,眼光地道不地道。因而在藏书圈子里,常常有关于在潘家园淘书的传奇故事,某藏书家1000元买到带清礼部大印的明北监本《十三经注疏》的事就曾被媒体热炒。

潘家园改建后,开始有了比地摊更正规的书店,有专卖古籍书的,有专卖报纸、期刊杂志的,还有专卖小人书的,专卖“文革”画报、期刊的。几乎每周都去逛潘家园的谢其章说:“除了拍卖,京城的古旧书业几乎全交给地摊了,如果我花10万买旧书,1/3会花在拍卖上,2/3则会花在旧书市场。”

彭震尧认为,旧书市场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有货可“淘”。这有赖于古旧书摊贩强大的收购能力,“书贩子”常常到各地农村走乡串户搜集图书,还到报社、图书馆抛弃的“废品”中去寻找有价值的古旧书,有时连垃圾场都去搜罗。而潘家园一手、两手、三手倒书的市场运作在琉璃厂是不可能见到的;此外,古旧书商贩紧跟市场潮流,能按读者的要求为读者找书,这也叫很多藏书人深感方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旧书市场“小”而“灵活”的形式,把古旧书从民间发掘进入市场,对文物的保护不无裨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