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讲座类图书热销毋忘冷思考

2003-11-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杨虎 周婧 我有话说
近两年来讲座图书出版十分热闹:《在北大听讲座》、《清华老讲座及其他》、《文津讲演录》、《世纪大讲堂》、《学术报告厅》、《在文学馆听讲座》、《在岳麓书院听讲座》、《中国大学学术演讲录》、《中国经学史十讲》、《中国艺术论十讲》……这类图书多以丛书的形式出版,每年均有新作推出,且销售多在万册以上。从出版社来看,涉足这类图书的出版社也非常多,既有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大社、名社,也有新世界出版社这样的“后起之秀”。还有更多的出版社在不断加入,可以说,讲座类图书出版的热潮还会不断持续下去。

形式有二 作用归一

目前的讲座类图书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将不同专家学者或名人的不同演讲内容予以整理出版,体现的是“网罗众家”的群簇性和广泛性,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可以一睹众多知名学者的大家风范,并对不同的话题有比较深入了解,如《在北大听讲座》、《文津讲演录》等就属于这一类;二是将某一位学者关于某一研究对象的著作以讲演稿的形式出版,这些讲演稿并不一定专为讲座而作,只是在叙述的结构和风格上与讲座稿比较接近,如《中国大学十讲》、《中国古建筑二十讲》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联书店推出的“三联讲坛”书系和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大型名师讲座丛书。这类图书与严格意义上的讲座书还有一定的区别,被业内人士称为“后讲座类图书”,它们在结构的系统性和内容的深入性方面都比前者略胜一筹。“三联讲坛”的策划人之一郑勇说:这类书的特点是“围绕一个主题,注重系统性和连续性,比较深入,在层次上深浅适中,尽量照顾大众的兴趣和水准,以利于学术普及”。

区别虽有,但是这两种讲座类图书在内容的通俗易懂方面却是别无二致的。从文化现象的角度来看,是学术著作大众化,体现了精英文化走出象牙塔和书斋,普及于社会的趋势。从出版策略来看,则是出版社为解决学术著作出版难问题的明智选择,将高深的学术资源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挖掘,并用合适的手段进行包装和运作,进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出版社将学术出版资源与市场进行对接的出版策略之一。

深受好评 内在取胜

讲座类图书的畅销归根结底是其自身质量高超。略微分析可以发现,原因之一是讲座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或知名人士,图书内容因而具有了一定的权威性和经典性,“名人效应”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原因之二是图书话题高雅精深,却以通俗的口语娓娓道来,阅读起来没有丝毫的枯燥感。原因之三是图书出版形式灵活多样,各有千秋。有些讲座类图书十分注重装帧设计,在外观上亦能体现高雅清新的艺术风格,与图书内容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感,而且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瑜瑕互见 尚待细琢

不过,讲座类图书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轻视。

首先,质量参差不齐。既有精品图书,又有质量平平甚至临时拼凑之作。这既与有些出版社不负责任、急功近利的出版态度有关,又与当前书业内比较严重的跟风现象有直接关系。当一部分讲座类图书在市场上大受欢迎时,必然会出现一些跟风之作。这些图书,内容肤浅芜杂,形式乏善可陈,仅仅是打着名家讲座的金字招牌,混淆读者的视野。《在北大听讲座》的责任编辑陈子寒就认为,“市面上出现的某些讲座书,严格来讲只是低级模仿和简单复制。有人因为赚钱心切,从网上或别的地方拿来便是,大部分是未经作者授权的。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讲座类图书的整体质量。”

其次,讲座类图书内容以人文和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显得比较单薄。在众多的讲座书系中,基本上看不到自然科学家的身影,也鲜见对自然科学与技术前沿问题的演讲内容。笔者在北京风入松书店的调查发现,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学术报告厅》丛书(一套三本)以自然科学和技术为主题。在众多的讲座类图书中既很特别,又略显寂寞。北京大学赵耀同学说:“在科普事业需要大力推广的今天,读者更需要具有科普精神和内容的出版物。在这一方面,讲座类图书应该是责无旁贷的。”

第三,出版形式尚嫌单调,纯文字的图书占绝大多数。这与“读图时代”图文并茂的要求相去较远。讲座本身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图书若能配以演讲者的图片说明,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果根据演讲的内容,配以相关的图片,会使图书更为生动活泼,加深读者的感性认识。三联的《中国古建筑二十讲》,辽宁人民的《世纪大讲堂》丛书,安徽教育的《中国艺术论十讲》在图文结合方面就做得非常之好。这些书有的定价虽然较高,但仍能令众多的读者为之解囊。可惜的是,目前像这样的精品还比较少。另外,讲座类图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采用电子出版方式将大有可为。但同样令人遗憾的是,在所有的讲座类图书中,几乎都没有涉及到电子出版物(就笔者所见,仅有“北大在线”编辑出版的《北大最佳讲座》附带赠送2002年现场影像VCD光盘)。其实,在出版图书的同时,如能制作相应的光盘,进行捆绑式的销售,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读者也可以在阅读文字版图书的同时“身临其境”地聆听书中所包含的每一堂讲座,从而充分发挥传统出版物与电子出版物的互补优势。

讲座类图书出版热,是学术界、出版社和读者良性互动的结果。这股热潮还会持续下去,前景如何,需要三方面的进一步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