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质疑“排行榜”

2003-12-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云南 包崇肖 我有话说
现在读书界对一部作品好坏优劣的看法,越来越依赖排行榜,好像上了排行榜,作品就了不起,听说不少读者还把排行榜当圣经来崇拜。以至于这榜那榜成了不少人图书消费的导向,也成了一些作家、准作家身价的标志。一本书,因畅销、好卖、名列排行榜而让人趋之若鹜;一位作家,因跻身排行榜、有了众多读者而身价备增,排行榜已成为操纵文化市场的无形杠杆了。

没错,排行榜能说明一些问题,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部作品的优劣。但是,文艺作品无论有多高的商品性,它仍然是一种特殊商品,其间的意识形态性决定了它与普通商品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如果我们也像买一般商品那样购买文艺作品,那我们就不能算作成熟的图书消费者。

文学发展至今,早已离不开炒作、利益等经济字眼。我们某些排行榜的情况也是如此,那些居高不下的图书,好像已脱离了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它所象征的往往是一种成名或赚钱的社会学试验,反映出的只能是一种价格,而非价值。就目前的现实看,不少颇有市场、列排行榜位置颇高的作品,品位反而极低,这就使“艺术性”变得可疑起来,也就是说,这种意义下的“发行量”、“读者面”和作品质量、格调是不成比例的,甚至是成反比的。曾听不少艺术欣赏水平较高的文友说过“远离排行榜”,理由有三:一是如今“炒风”太盛,有些排行榜是人为制造的;二是“名人效应”作怪,有些排行榜是由名家支撑的;三是中国人口众多,读者市场大,有些档次很低的作品上了排行榜,是只求“感官刺激”的庸俗读者给捧的。正如英国以研究畅销书为专业的大学教授约翰·斯特兰先生所说的那样:如果你真的想从某些市场颇好的书中去寻找或发现其文学的价值,“那简直就像用雕塑的标准去衡量一堆沙砾一样毫无意义。”

据出版社的一位朋友讲,反映着销售量、读者面、与排行榜密切相关的图书印数也颇有讲究,有的书明明只印一千,却偏要标出一万,有的明明是首印,却要标明第×次印刷。

说到读书,我信奉鲁迅的话“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而切忌“脑子里给别人跑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