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纸上的老北京

2003-12-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洪烛 我有话说
老城市有着说不完的话题,而了解北京,有两种方式:要么是实地考察,要么是阅读史料。比较而言,我个人更偏爱后者。

现实中的北京,总给人以面目全非之感。历朝历代的古旧建筑,大多数已灰飞烟灭,侥幸遗存下来的,一般都经历过今人的翻修、改造,失去了原汁原味,容易破坏我等原始的想象。所谓原始的想象,基本上都是由史料里获得的。至少对于我是如此。一幅老照片,或一篇前人描述性的文字,有时候比一座实际的城市更容易使我兴奋。或者说,它保留着这座城市最遥远、最鲜明的特征。我只需看一眼就能认出来。一旦身临其境地走在人潮涌动的大街上,我反而容易迷路,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误入了巴黎或纽约:到处都是摩天大楼,到处都有霓虹灯。这似乎证明了北京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会所做的努力,是成功的。然而,它却离我的记忆,越来越远了。

“说起有关北京书的升温,除了北京是块风水宝地之外,还有一个客观因素:老北京的风貌在迅速消失。城市现代化与旧城风貌的保护是个怪圈,北京也不能幸免……北京像维纳斯像一样,具有永恒的魅力。”这话是《文人笔下的旧京风情》编著者说的。我想补充的是:新北京之于老北京而言,更像是断臂的维纳斯——在其原始的美经历了残损之后,唤起人加倍的感叹。

我其实也挺喜爱北京的“新”,但对它的“旧”,我又是多么留恋,乃至神往啊。《文人笔下的旧京风情》一书的价值,就在于淋漓尽致地重现这座城市的旧貌,以和我们眼中的现实构成强烈的对比——它力图以文字及图片的形式,恢复“维纳斯”那缺失的玉臂。

这本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料汇编,它收录的全是老一代文人对北京的深刻记忆,以及情深意长的描述。但正因为浸透了描述者刻骨铭心的情感,它更像是一部“活的历史”。这是哪一代文人呢?看一看他们的名单就明白了: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老舍、朱湘、张恨水、郑振铎、孙犁、张中行、汪曾祺……

那一代人眼中的北京,与我等眼中的北京,是多么不同啊。那一时期的北京,也因有了这些敏感的文人的细腻描绘,而不至于失传,并且在纸上鲜活如初:“凡是到过北平的人,没有不对她留下深刻的印象;离开北平以后没有不常常怀念她的。北平,好像每个人的恋爱……”(谢冰莹《北平之恋》)

编著者从故纸堆里摸索着一座老城市,以前人的文字剪辑出旧京那遥远的影像。纵然风景不为人的意志所左右而消逝了,毕竟在纸上留下了体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故纸堆才是一座城市记忆的温床。或者说,一座城市在故纸堆里孵化着它那恐龙蛋一样快要失传了的往事。

老舍那一代文人眼中的北京,如今在哪里呢?老舍那一代文人,如今在哪里呢?我已看不见他们的面目,但隔着纸张——仍然能听见他们灼热的语气。

北京的变化真是太大了。老舍虽是北京通,回来的话,若不向街坊打听,也摸不着自己曾经坐落在正红旗下的家门的。北京变成了一座恐怕连老舍都要问路的迷幻的新城。但同样,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也会对老舍那一代文人记忆中的古都充满好奇。还是编著者于润琦先生说得好:“老北京过去到底是个什么样儿?它在今天已所剩不多了,我们只能从过去的文字或照片中见到一些影子,从中看到她过去的容颜,往日的辉煌……为了更好地咀嚼老北京,还是让我们翻开老照片,翻开文人的笔记,那里记载着老北京的风情,老北京的创伤,老北京的辉煌。”是的,北京的往事永远与现实接壤,现实是往事的边疆。

(《文人笔下的旧京风情》,于润琦编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36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