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毛泽东在北京的第一处旧居(图)

2003-12-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罗雪村/作 我有话说

1918年6月,在湖南第一师范执教的杨昌济先生应蔡元培之邀上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之职。迁京后他便将家安置在鼓楼后身的豆腐池胡同9号(现为15号),因其是长沙板昌县人,他还特在院门上悬了块“板昌杨寓”的匾额。安顿下来后,他便给远在湖南的自己的学生毛泽东写信说,蔡元培、吴玉章、李石尊正在倡导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让毛泽东带新民学会会员来京联络赴法求学一事。很快,毛泽东与蔡和森等到京,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古都京城,他借宿的第一个居处就是老师杨昌济先生的家——这儿原是一座幽深的两进院落,后院为家眷所用,前院是杨先生与女儿杨开慧的起居之处。房子也都是一水高大轩敞的硬山合瓦清水脊式老宅。毛泽东与蔡和森就住在前院南房一间客房里。当年在湖南一师时,毛泽东就常到杨家向先生求教,由此结下深厚的情谊。几年后,他们又在北京重聚,更觉亲切。也是在这书香四溢的院落里,26岁的毛泽东与杨开慧萌发了恋情。

不久,毛泽东与蔡和森考虑到来京的新民会会员住地过于分散,不便联系,便经杨先生帮助,迁居位于沙滩北大红楼附近的三眼井里的吉安所东夹道7号(现吉安所左巷8号)的另一住所。同时,经杨先生介绍,毛泽东去离新址不远的沙滩红楼做了北大图书馆的助理员。虽搬离了杨家,但毛泽东等湖南籍青年在节假日里仍常到豆腐池胡同的杨家聚会,或聆听先生讲授哲学和伦理学,或一同议论国是。杨昌济先生早年曾留学日本、英国和德国,他力主西为中用,更要求学生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他还是《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并将杂志积极推荐给毛泽东等青年去阅读。毛泽东后来称对自己影响很大的杨先生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

如今,豆腐池胡同9号“板昌杨寓”已被列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院门口镶嵌的“毛泽东故居”的纪念牌总会招来很高的回头率,不少人还“探头探脑”地进去瞅瞅。这座已变得拥挤凌乱的大杂院,昔日大宅院的影子虽依稀尚存,但那轩敞幽深和书香四溢的景象却再难寻觅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