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失误的凤凰“性”诠释

2003-12-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刘达临先生多年来所从事的中国性学研究,一向令人敬服。只是近读先生撰著的《中国性史图鉴》,发现书中在介绍母系社会两性关系的性文物时,使用的竟是楚地出土文物“虎座鸟架鼓”图片。其更有甚者,是在图片的注文中,刘达临教授还将这一件美仑美奂的楚国彩绘漆木器,表述为:“凤鼓。凤在虎上,反映母系社会的影响”;并在文后括号里附有略注:“春秋,复制品”云云(见该书第101页)。

在我国,龙与凤几乎都同时伴生于华夏文明酝酿和生成时期的新石器时代。作为华夏文化在交流和融合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灵物崇拜,凤的意向组合首先反映的是早期人类对于禽鸟“沟通天地”自然功能无比尊崇和慑服的敬畏心理。

其实,在荆楚大地的出土的战国(而不是春秋)楚墓随葬文物中,“虎座凤鸟”的造型比较常见。有的专家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楚人认为凤凰具有导引人的灵魂飞升列仙的神奇魅力,而“龙从云,风从虎”的爻辞,又使人相信虎是凤(风)的最好伙伴,所以“虎座凤鸟”的造型构思,实际上体现了楚人那藉虎为底座来托举凤凰飞升、进而快登仙境的灵物崇拜礼俗。这正如张正明先生在《楚文化史》中所称:“随葬虎座立凤,意在招致风伯,让他接引死者登天。”由此可以肯定地说,这种所谓“凤在虎上”的器物造型,肯定与“母系社会”无关。

附带提一句,在湘、鄂一带出土的楚地文物中,还另从漆绘盾牌及马胄皮甲中,都曾发现过凤凰造型的图案。这一点十分耐人寻味:假使凤鸟造型真像刘达临教授所设想的乃是与“母系社会”相关,那么如此将其运用于兵革戈甲之上,岂非自损军威!

至于凤的意象“女性化”倾向,据五代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称,实乃缘起于秦始皇。其时,秦始皇自称祖龙,故命宫中嫔妃插凤钗、穿凤头鞋,由此开启了皇室女性以凤为特征的舆服标志和宫廷装饰。然而,直至两汉及魏晋时期,士人中仍有以凤譬人、彰显精英的时尚习俗,如《西京杂记》即有云:“杨雄著《太玄经》,梦吐白凤。”而三国时蜀汉谋士庞统,即自称“凤雏”。正是有鉴于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刘达临教授说一句:“虎座鸟架鼓”完全与我国古代的性文物无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