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阅读调查之科技

2005-01-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刘兵:好书要能造成阅读的紧张和快感,吸引读者

刘华杰:好书要新奇,具有预想不到的内容和想法

孟岩:2005年理论性高端性图书将处于

低潮,出版社不会特别积极

田松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

2004印象比较深刻的图书有《错错错―――唐锡阳绿色沉思与百家评点》(唐锡阳沈阳出版社),这本书延续了唐先生《绿色环保行》一书热爱环境的理念,仍然是一路行走一路写观感、记录思考。书中不仅有个人对人与自然问题的感悟,还配有上百位中国各家各派的评点,体现了知识界人士对环境问题的集体思考。另有《星象解码》,陈久金著,群言出版社出版。说起星座,大家熟悉的都是国外的星象。而这本书按照12个月份系统介绍了中国独具特色的星座星名,是中国人自己对星空体系的解读和自我认知,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这本书不仅值得同行去看,人文学者也应该读一读。《虫儿们》(中国工人出版社)是一本文集,作者半夏曾在《南方周末》上开了一个专栏就叫《昆虫记》,而《虫儿们》一书又把许多原文都收录进来。这本书用人的视角观察虫子的生活,用人的情感、矛盾、意志、理想描绘昆虫的生活,以昆虫的生活影射人类。

我评价一本书是不是好书,理性的标准不太多。如果说有一个统一的规律,内容上不好说,但是在外形上要让我满意,一定要装帧精美,当然这并不是说华丽,而是朴素、典雅、感观上有亲和力吧。我去书店比较频繁,一周去一次,去书店已经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基本上每次去书店都会买书,每个月的花销大概有500元。

刘兵 清华人文学院科技哲学教授

2004年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小说《诺贝尔的囚徒》。作者曾经是个科学家,但是转为写小说后仍很成功。他以小说这种可读的形式将科学家放在一个真正的现实的生活中加以描述,向读者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接近真实的科学家形象,而不是理性的抽象的概述。《克来顿地猎物》只是在《译林》的刊物上看到,还没有见到单行本。它比起以前写的《侏罗纪公园》更有意思,而且它不仅好读、而且情节紧张、扣人心弦,在蕴涵的思想上也有了更好的发展,同时作为商业小说,它把21世纪最核心地纳米技术、遗传工程、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以极其富有想像力的方式加以描绘,并且把科学发展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加以了展现。

评价好书的标准要看书的类型,至少在涉及到宗教、历史等方面的问题时不是荒谬的,能自圆其说,同时它要能造成阅读的紧张和快感,吸引读者。作为学术和半普及性的专业书籍,应该是学术功底深厚、观念很吸引人的。

买书一方面是工作需要,还有就是个人兴趣,一般2-3个星期去一次书店,大概二三百元。而且自己写的书和他人赠书也是自己阅读图书的主要来源。

对2004年图书市场的评价是基本正常,高峰不多。与前几年相比,过去应该说更热闹一些,无论是在品种、选题拓展性还是留有的深刻印象及关注度上。2004年不是特别突出,没有一个谈论高潮,趋于平稳。我认为,对于学术书籍来说,保持这种平稳状态应该是更为理想的。因为总体来说,2004年,虽然品种增长速度不快,但是出的书还是比较有质量的。2005年图书市场如果能继续保持这样一种平稳状态就很好了。

  刘华杰 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2004年印象比较深刻的图书有《诺贝尔的囚徒》。这本书是给科研人员写的入门手册,却没有教育的口吻,以生动的方式讲述了科学界中的有趣故事,更真实地反映了现实。还有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工科学》,这本书严格说来不算是经济学的书,它对管理科学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其中增加了“复杂性研究”的内容,对经济管理、社会过程进行了研究,而这一部分内容以前不被人重视。这本书将对中国的管理科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对好书的评价标准是新奇,具有预想不到的内容和想法。

2004年科普书平面形式比较稳定,略好于往年,思想上更解放,有更多的书商、工作室参与到这项事业当中来,出了一些精品。出版社与书商、工作室的结合相对紧密了。2005年肯定会更好,这更多地取决于政策,期望出版体制能更宽松一些,给予图书市场更好的发展空间。另外,在校对等方面的管理上应该尽快跟上,以遏制图书市场出错率较高的现状。

胡毓坚 机械工业出版社副主编

2004年计算机方面的图书整体来说都在往计算机的深层应用发展,例如计算机在建筑、电器、机械等领域的应用。但是,图书在高端、中端、低端覆盖基本合理,各个学科也基本上涉及到了,例如人民邮电出版社普及性的“零点起飞”、清华出版社的中档书《入门与提高》、机工出版社的《Java编程思想》等。

图书应具实用性,满足充电给养的需求,图书从选题到内容对当前工作或者是对将来有帮助。另外,休闲书也是一种知识,知识是体系,多元的知识需要融会贯通。我一般一周1-2次去书店看书,主要是看各个出版社都在做相关领域的哪方面图书及本社图书的市场状况,一个月购书花销在几十到二百不等。

整个2004年科技图书市场还是比较繁荣的,这更多地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支持,作为一名科技出版者我很荣幸。就图书市场而言,从选题策划论证、编辑的素质及读者的选择都更趋于理性,我相信2005年的科技书市场仍然是个朝阳行业,将更趋于理性,对此我充满信心。

孟岩 《程序员》杂志社技术主编

2004年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本翻译书:《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程序的解释与构造》。我认为,今年计算机图书热潮有些消退,前两年高端书比较多,而这两年我们看到了更多应用方面的书,讲理论的少了,西方翻译过来的书目的也多是拿过来就用。中国程序员进程比较弱,计算机教育的内容方面相对落后,普通院校更加突出,而这两本书在基础理论建设方面表现地非常突出。前一本书把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的知识与程序设计方面融合教授,内容出色,这本书曾在国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对我们国家的程序员有深刻的启发作用,值得一读;后一本书被国际一些学者誉为程序书籍方面最好的入门书,书中的程序设计理念在我国是极为缺乏的。虽然理论上有一定深度,但是它的思想对于培养和提高一名程序员的素质是很有益的。

对于一本好书的评判标准,首先我要看这本书的作者是不是我所信任的。因为在计算机领域真正的好作者并不太多,而书籍是不是专业方面的经验汇集,这很重要。其次,我会看书的结构是否清晰,对于关键问题有没有自己的观点。最后,看表达是否流畅,当然不排除有些好书表达上不太清晰,但是内容上很深刻,这就有赖于读者自己去认真发现、品读。另外,对于翻译方面的书籍,我会事先从国外了解作者的背景及声誉,然后再从翻译质量上加以把握。

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书籍与文艺类的书籍不同,它更多地强调实用性,书店我大概一个月去1-2次。月花销在500元左右。我把网上书店当成了解书的线索和信息平台,但一般不会从网上直接购书。

2004计算机图书整体市场趋向于务实,当然这种务实也并非完全是好事。就中国而言,专业理论较为薄弱。2001-2003年中国出现过图书理论的热潮,出版了一些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的著作。之后,为追求经济效益,回头做了一些应用性较强的书,满足当前应用主流的需求。但我的忧虑是如果个人水平及产业理论素质的提高跟不上,也可能会造成以后的恶性竞争。另一个趋势是,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为行业服务的图书,把计算机应用与各行业结合起来。这在软件、计算机图书方面都很可喜。2005年理论性高端性图书将处于低潮,各出版社将不会特别积极地将其引入前沿领域。计算机与行业的结合形势将越来越好。

全庆一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无线通信及其应用专家

我主要是从国家图书馆看一些国外的原著,印象比较深的有2000年2月威廉出版社《现代接收机前端》,原因是它对低功耗的收发信息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新方案,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移动和无限设计原理》很翔实地记载了当前移动系统的相关标准,并给予了适当的解释。这较以前的简单介绍标准有了很大的进步,叫人知其所以然。

好书的评判标准我认为,第一,讲述要清楚;第二,要新:内容新、看法新。

我认为2004的图书出版较以前的周期更短了,就电脑图书来说,有些图书更像是编辑,它将一些已经出版了的论文系统地加以出版,速度很快,对读者帮助也很大。由于受专业所限,专著很少。我对2005年底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国内著名专家编纂的IT教材充满期待。希望这将是国内出版的可与国外一流教材相媲美的专著教材。

  陈欢 北大哲学系研究生

2004年有深刻印象的主要有《传播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罗杰斯著。与以前的传播学书籍相比,它突破了只是单纯技术层面的介绍和仅是以历史年代划分为模板的写作模式,它更像是一本人物传记,以人物为中心,很有意思,读起来很好玩。第二,就是这本书很有人文气质,并不是简单的数据收集,而是牵涉到了哲学、政治、人类学等各个方面,因此这本书的作家更像是个思想家。

我平均一周上三次书店,一般会买一些通俗学术著作和社会科学书,这样的书籍一般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语言又很通俗易懂。花销一个月大概在150元左右。

希望2005年能多出系列丛书。我觉得丛书的编辑都很负责,图书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内容又很大众化。特别是我觉得能将学术书的出版发行进行市场化运作应该是一种趋势吧,现在商务印书馆、华夏出版社等都做得特别好;期望作书能更严谨些,无论是从策划、内容到包装,都应该仔细些,多出好书,翻译能更认真些,翻译是我国中文译本比较薄弱的环节;做书能更人性化些,例如字不要过密过细、纸张不要太光亮等,应该尽量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实用些,尽量让消闲书更温馨,让学术书更明了。

陈帝春 惠普中国公司工程师

今年看过的印象比较深刻的有《数据灾难恢复》,是一本关于数据业务发展的图书,主要是告知恢复丢失数据的办法;还有就是《数据加密概论》,与数据安全相关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还有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本闲书是刘墉的《我不是教你诈》,一些处世的经验,我认为还是很实用的。

我希望2005年能看到一些论述IT行业发展趋势的书。IT行业有些东西是可以预见未来的,有些是不可以预见未来的,在可预见未来的这方面,较浅的东西有人在写,但比较深的方面就少了。还有在生物技术、全息技术、生物认证、生物延续等领域,以及一些非常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如医学行业等,应该有一些领域可以深挖的。

我认为一本好书的标准是,与现实比较接近、实用,对业务有帮助的,或者我的人生规划方面有需求的。我平均一个月购书一次吧,月平均花费是二三百元。我认为有保留价值的还是图书,杂志只是简单运用的时候需要。

杨光 用友软件中国公司工程师

2004年看过的有印象的好书有《测试驱动开发》,还有《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它们对我的工作较有帮助;还买过一本消遣书《克林顿:我的生活》。

我希望在2005年看到国外软件开发这块的高质量技术专著尽快翻译过来,我们尤其盼望的是面向对象分析设计这块的图书。我认为好书就是能够把比较复杂的东西讲得简单一点,容易懂的图书。希望图书的可操作性比较强,同时翻译的水平高一点。

我一般会为了学习、工作去购书,一般在网上购书,一个月一两次吧,平均一个月100元,可能还用不了。报纸我不常买,杂志会买一些,也是技术性的。但我认为图书讲一个东西系统、深入一些,面也比较广,而杂志就比较泛,不太深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