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本名著和它所代表的编辑生活

2005-01-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基因VIII》

马学海,理学博士。1997年来科学出版社工作后,历任生命科学编辑部编辑、首席策划、一级首席策划,2004年被破格提升为编审。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带领本编辑部,立足学术,服务

前沿,相继推出了《生命科学名著译丛》、《“863”生物高技术丛书》、《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系列》、《现代生物技术前沿》等一系列优秀产品,保持了国内生命科学图书第一品牌的称号。

有人说过,能坚持理想的出版者是幸福的。但在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代,在泥沙俱下的市场漩涡中,这样的坚持多少需要一些英雄般的勇气和执著。

做研究型出版的践行者曾是我们立下的职业誓言。然而面临生存的尴尬,编辑们不得不在市场导向和学术品位的冲突中苦苦挣扎。但成功的先例又无不证明,真正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佳作,总是源于编辑、作者们不变的个性与矢志不移的追求。每一年,当我们的《生命科学名著译丛》又有新品问世时,这种感触便会愈加强烈。

今年轮到的这部名为《基因VIII》的分子生物学巨著,是《基因》系列的第八版,作者本杰明・卢因是一位集科学家、作者、编辑于一身的传奇人物。30年前他创办了《细胞》(Cell)杂志,并很快使之成为分子和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国际第一刊,与《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等世界级学术名刊齐名。

1999年,作为主编之一的卢因提出离开《细胞》时,《科学此刻》(Sci鄄enceNow)杂志曾以“一个时代的终结”为题,怀念这位学者和他所缔造的学术品牌。2002年,《科学家》(TheScientist)杂志又以“出版者与革新者”为题,介绍这位大师级的人物。凭着深厚的科学素养和学者气质,凭着学术至上的出版理念和编辑才能,卢因和他的传世之作已经成为专业出版者无法绕过的一个典范。

跨越20年,修订7次,这样的长寿品种,在科技书里屈指可数。将它引进国内几乎成了一项超越于一切意见纷争之上的必做的工作。然而好事多磨,版权谈判进行得如此艰难,在近10年的时间里竟没有一家出版社成功。如果不是靠着科技大社的国际合作实力,如果不是我们倾注全力拿出了一份近万字的市场计划书,这一切也许至今还是一个实现不了的梦。

眼看着这部影响了整整一代学子的科学名著的中文版即将在我们的手里诞生,一种立于产房外等候婴儿降生的不安和兴奋激荡着我们。

记得上学时看崔健的演唱会,当《一块红布》的乐声响起,灯光将现场染成血一样的红色,观众海啸一般地沸腾了。那一幕像一个印记永远留在了我们心里。在讨论《基因VIII》的包装时,我们丝毫不顾科技书的冷色调惯例,执意将封面做成大片的纯红,因为它占据了我们太多的心血,寄托了我们太多的希望。它应该是一团火,在这样的一个冬季,照亮我们已经疲惫得苍白的脸,温暖等待它已经太久的读者们的心。

去年大约也是这个时候,《生命科学名著译丛》里的另一本《植物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面世时,其全彩风格的高规格制作曾被一些行内人士称为“改变了专业书的游戏规则”。我们承认,单从成本的角度评价,我们做得有些过了。但利润最大化决不是文化产品的惟一追求,让精品展现她的本来面目,是编辑不忍放弃的情结,是看得见的成就感。《基因VIII》无疑将沿袭这一理念。

所谓献身于文化积累的豪言壮语,所谓打造文化生产力的理性提升,最终要靠每一本书的具体工作来体现。对于醉心于科技出版的人来说,编辑不仅仅是一项工作,它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满怀激情,坚守理想,追求完美,不断自我超越,努力让学术品位与商业成功得到完美的统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