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观点

2005-01-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对中国传统风俗观的当代思考

“风俗”是中国传统社会大众生活文化特性的词语概括,风俗具有自然与人文兼备的二重性。古代学者的风俗观关注风俗发生的地域性与政治性,对风俗的教化功能有着特别的强调。近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人们对风俗进行了重新的思考,认为风俗可以救世,对待传统

风俗的态度明显不同。传统风俗观认为风俗具有三种特性:一、风俗具有较强的伦理品性。二、风俗具有流动贯注的传习性与扩散性、凝固性。三、风俗习惯虽然难于改变,但它还是能够移易的。当代社会是一个文化转型的时代,传统风俗观有关风俗的理解与评述对于当代社会的民俗文化建设以及民俗学研究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我们的民俗学应该关注现实社会风气时尚的研究,阐释自己对民俗文化价值的看法,区分民俗的美善与丑陋,注意培育、提倡“良风美俗”,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学术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萧放文)

社会科学与价值

科学与价值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也一直引人入胜的问题。对此大体上形成了“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两种对立的观点。虽然科学包含着若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在此意义上具有某种价值中立特征,但其符合价值的根本属性却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的,这一点社会科学比起自然科学更加突出和典型。实际上社会科学无论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认知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社会建制,其中都凝结着人的劳动智慧、渗透着人的理想信念,它们都服务于人的目的需要和具有促进人的发展的效能,由此而必然地内涵着价值信息和外显着价值功能。全面深入地认识社会科学所具有的价值属性和价值特征,并据以进行合理有效的价值调控,这是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本质要求和重要条件。

(《扬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王忠武文)

老子独特的人生进取观

老子的人生观蕴涵着多方面的意蕴。除了明哲保身思想,他还就人在社会中如何取胜、如何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目的进行探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生进取观。这一人生进取观主要由贵柔守弱、谦下不先、不争之争、欲取姑与、无私成私、守静制动、无为而为等内容构成。其独特性在于以迂回的、非常规的、看似消极的方式来争取积极的人生目的,洋溢着辩证的智慧。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李光福文)

冯友兰“道术多变”的真正原因

对于“冯友兰现象”能否取得基本的共识,能否对冯友兰的“道术多变”做出理性的分析,能否对冯友兰先生做出客观的评价,关键在于寻找一把正确解读“冯友兰现象”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我们才可以明晰“冯友兰现象”的奥秘,才可以把握冯友兰先生“道术多变”的真正原因。这把钥匙就是冯友兰一生苦苦追寻的“安身立命之地”,具体说来,就是为自己、为哲学也即为中华民族寻找一个“安身立命之地”。冯友兰在为自己寻找“安身立命之地”的同时,也是在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哲学寻找一个“安身立命之地”。冯友兰认为,要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哲学寻找一个“安身立命之地”,决不应仅限于“照着讲”,决不应仅限于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还必须以此为基础“接着讲”,创立起自己独立的哲学体系。在评价冯友兰及其哲学思想时,应该把目光放得远一些,把态度摆得客观一些,把冯友兰的“道术多变”与中华民族的兴亡有机结合起来,或许,也只有在“兴亡事里”,才能真正找到评价冯友兰的客观依据。(《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李海星文)

实事求是的“实”是动词

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颜师古的注,这样解释实事求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这是本义,后来大抵也一直是按这个意思用的。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了一个新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上,赋予实事求是以新的含义。按照这个解释,“实事求是”就是研究客观事物的规律。这个解释,丰富、提升了实事求是的哲学意义,使之不再仅仅表示做学问的一种考据功夫。

不过在这个解释中,“实”是作形容词用的,“实事”只是指“实在的事物”。由于实事求是已具有如上所说的重要意义,所以对这个解释,似乎还应补充一点,即实事求是中的“实”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是查实、核实、落实一类的意思,“实事”不是简单地指事实,而是指“实其事”,就是说要确凿地查实事情的真相,弄清实际的状况,也就是颜师古说的“务得事实”。不丢掉这个词的本义(即实其事求其是)中的这一层意思,有助于更完全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科学的认识方法。

(《学习时报》第269期周为民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