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臧永清:从文艺到经管

2005-01-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臧永清,中信出版社副社长

过去3年在中国图书市场上,春风文艺和中信是风头极劲的两大出版社,两社一靠青春文学从“负

”开始大打翻身仗,一靠精品经管图书高开高走迅速扩张,不仅让广大读者瞩目,也令众多业内人士关注。就在2004年,臧永清自春风文艺出版社转投中信出版社,在业界引起了小小的震动。

订货会之前,记者约臧永清做一个采访,希望能“贴身紧逼”这位从优秀编辑成功转型为优秀发行,又从一家有影响的出版社跳槽到出版风格迥异的另一家有影响的出版社的“转型人士”,一同逛订货会。当时心里没底,因为之前几位约访对象都以没有时间作推辞。但臧永清很爽快地答应了:“咱们随时联系吧。”这很出乎我的意料―――臧永清来中信出版社才几个月,有更多的情况等着他去熟悉,有更多的工作等着他去安排啊。

看上去臧永清做事很有针对性,因为之前主要编辑、发行文艺类图书,他把逛订货会的首选目标锁定为五家文艺出版社;又由于现在面对的主要是经管类图书的发行工作,两家经管书出版大户也是他的“必经之地”。记者记录下他在图书订货会期间的行踪,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大致把握今年文艺、经管图书的流行风向,另一方面也许能嗅到中信出版社出版方向“转型”的些许气味―――巧了,《转型》正是该社今年春季的主打品种。

  五大文艺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展台――它的资源太好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位于一号馆二层显眼的位置,这也是臧永清参观的第一站。《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藏本》、《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一下子吸引了臧永清的目光,也打开了他的话匣子:“这两套书是好东西,是对已有的作品资源,根据我们现在的审美标准进行的重新整理。”

但是看完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其他新书之后,臧永清有些失望,原因是没看到有分量的作家的新书。“我认为有名的作家失语,他们虽然也都在创作,但很多人已失去了方向―――包括一些著名作家。现在市场上发行量最大的是青春文学,接下来是网络小说,这对传统作家带来一些冲击。虽然很多人也在努力创作,但声音不够响亮。很多作家也在出书,出了之后在市场上却没有什么影响,只是在圈子内有些反应。”

但是他依然对人民文学出版社抱有期望,羡慕之情溢于言表:“人民文学出版社依然是文学社的老大,因为它的资源太好了。重要的、大的文学奖获奖图书都选择在它这儿出。国内作家对这个招牌认可,内心中认为最好的作品依然想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所以,人民文学出版社随时会有好书、大书出来。”

作家出版社展台――接替郭敬明的不是这样的作家

作家社的展台不大,臧永清不到二十分钟就看完了。其间他翻看了张悦然的《水仙乘着鲤鱼去》、王文华的新书《羊肉炉不是故意的》。他说:“去年春风文艺出版社炒了张悦然一把,但没有太炒起来。我翻了一下,这次她的书起印10万册,我认为还是有点风险―――出了多本书都没能太火的作家,不能指望她一飞冲天。接替郭敬明的不是这样的作家。”不知道这样的判断准不准确。《羊肉炉不是故意的》在台湾金石堂排名很好,臧永清这样评价它在内地的出版:“应该有不错的销售成绩,但量不会太大。王文华的书卖到10多万册问题不大,太多也不可能。”

一本写猫的书吸引了他的目光,翻看之后他说内容有点意思但包装不是很好。

在浏览间臧永清归纳出他眼中作家出版社的发展思路:“作家社以新概念作文大赛为龙头出版了一些青春读物,做的是单本的畅销书,没有成系列的东西。从今年展厅里的这些图书来看,悬念最大的是贾平凹的新书《秦腔》。贾平凹这些年的小说销得都不是很好,不知道这一本会不会有大的跨越。这有可能是一本大书。”

春风文艺出版社展台――押宝郭敬明

来到老东家的展台,臧永清开始不断地和一些旧识寒暄,然后就仔细地翻看每一本书。走出展区后,他开始评价春风社的书。“从目前的新书来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很少。春风社把宝押在郭敬明身上,这没有错,郭确实可以带来不错的利润。但遗憾的是这次在订货会上虽有主打的图书,却没有优秀的成人小说。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布老虎丛书’市场有点走低。成人文学曾是春风社的强项―――‘布老虎’以前就是做成人小说出名。成人文学几乎看不到太好的东西,占主体的是青春文学和网络小说,网络小说有‘柠檬树系列’,这类书组稿的难度不大。像春风社这样有影响的社,组稿的难度小,得来的东西就不一定精彩。但我想春风社这样做也有他们的道理,郭敬明就是这样做成的。《幻城》和《梦里花落知多少》给他们带来了那么大的利润。我猜是不是社里在经营思路上有改变,可能不太刻意在北京订货会上集中出版,还是在按他们既定的计划走。春风社有一本书值得期待,就是郭敬明的新书《1995 2005夏至未到》,首印五十万册,可以看出他们的雄心。但说实话展会上留下深刻印象的书没有,另外很多书能发上两三万册,但不会成为文学图书的风向标。”

上海文艺出版社展台――上海人做书很“静”

在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展台,臧永清首先拿起了《陈丹燕和她的上海》。他说“这样的书虽然量不会很大,但很好看,有个性。上海人做书很‘静’,这与上海人的精明有关系。他们做书都不声张,不和人家去争去抢热门选题,不会花太大的价钱跟对手火拼,反而在文化书上做得很有特色。他们过去有一个小说家文库,出了好多作家的选集,而且卖得不错,逐渐争得了作家对他们的信任。但我感觉这个社在宣传上做得不是很好,没有大的宣传攻势,对图书发行来说是个大问题。”

长江文艺出版社展台――以前我们是竞争对手

在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展台旁边有一块展板,上面标有长江文艺2005年即将出的新书。臧永清在这块展板前看了好久,“一看这些目录就知道只有长江文艺出版社才能出这样的书。在金、黎和安波舜等加盟后,现在的长江社跟以前的完全是两种面貌了。这几位都是做畅销书的高手,在文艺出版社中,现在长江社已经成为做畅销书势头最强劲的了。像曹文轩的《天瓢》,刘震云的新书,撒贝宁、傅彪的书,我们虽然不知道写些什么,但我们会期待。在做畅销书方面,他们确实有明显的优势,我会感觉到一种生气。以前在春风文艺出版社的时候,我们可能是竞争对手,但现在离开了文艺出版社,回过头来更冷静地看,在几位畅销书高手加盟后,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实力确实不一般了”。

臧永清总结文艺出版泡沫化的成分还太重,他认为尽管出版不追求利益是不可能的,但完全注重利益,真正好的作品就很难被推出来。在他看来,好书太少有两个原因:一是作者出了问题,一是出版者出了问题。“订货会上我们看到一些畅销书,但非常好的、风向标式的作品我们还没有看到。那些深沉的,厚重的好小说还是太少,相比去年,甚至都有差距。去年这样的书还有不少―――像阎连科的《受活》,今年没有这样的书,起码看完5家后没有看到这样的好书。像我这种曾经从事文艺图书出版的工作者看不到好的小说,肯定是文艺创作和整个图书市场出现了问题,因为小说是文艺类里最大众的品种,它都有问题,还用问其他吗?这是个缺憾。”

  两大财经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展台――文化类书的分量明显增加了

作为中信出版社的副社长,臧永清自然不放过这个宣传的好机会。他带着记者看遍了他们的新书。

“你看展板上这些书,虽然财经书依然是重点,但文化书份量明显增加了。这次中信的财经书有三大本,《转型》、《联想风云》、《跨越》,但我们现在更重视人文阅读,这三本书中其实有两本―――《联想风云》和《跨越》既可当作财经书,又可当作人文书,具有双重品质。像我们出版的一些商业传记、商业人物的传奇,一样具有非常好的可读性。”“这次我在展场呆的时间较长,很多人向我反映,中信的财经书好读了,更有亲和力了。人物传记和商业传奇,也都受到了好评。”

他同时介绍说,对中信出版社而言文化类书暂时只是个尝试,比例不会很多,不会超过财经书。并且中信也在加强原创图书的挖掘力度,以使引进、原创书的出版比例更加合理,像之前提到的三本书中有两本就是原创。中信出版社今年还有第三个变化就是要进一步压缩选题规模,他不担心这么做会降低利润,并认为反而会有所增加。他强调要在营销上对每本书都加强力度。“19号晚上我们召开了一个经销商的招待酒会,经销商对我们的图书都很有信心。”看来这也是臧永清的信心来源。

机械工业出版社展台――包装水平不一

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经管图书是自己社的竞争对手,对他们的书臧永清看得也比较仔细,从内容到包装都认真翻看,评点也很全面。

“梁小民译的《经济学原理》,比较权威,但可能有些高端。这类书的发行,渠道是重要的。它的包装很有意思,用《清明上河图》做封面,我说不清楚是什么意思,但很好玩。《榜样》看起来不像一本发行量巨大的书,主要是我对它的外包装不是很看好―――有些旧。经管书现在应该讲究包装了。这本书书名叫《榜样》,但外包装看不出榜样的意味。它的意义也许在于,毕竟是本土作者写的东西,对本土读者的借鉴意义更强吧。”

他对一套有关世界五百强的丛书很是认可,从他的评语中也许我们能得出他对优秀经管图书的评判标准:“这套书有很多人文的色彩在里面,包装上也好很多。这套书从几个个案,探索企业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活泼、生动。财经书要走向更多的读者,一定要有趣味性在里面。”

臧永清对目前图书市场上引进版经管图书占据主导地位的总结很客观,同时也强调要抬高这类书的出版门槛:“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时间不是很长,我们还没有办法完全准确地总结出很多东西来。所以引进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能够把真正好的东西引到中国。另外财经书的可阅读性应该加强。以前很多出版社财经类书封面、版式很差,这次订货会看起来也没有很大提升。我们注重引进国外的权威作品,这种努力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大家如果把财经书的门槛弄得很低,财经书的市场就会有问题,很滥的财经书会很快淘汰掉。读者已经超越你书中所讲的那个层次了,你还不求改变,市场会自然淘汰,真正适合读者阅读的,包装又非常好的,会成为市场的宠儿。”

  其他出版社

在其他一些出版社的展场,臧永清着重留意了热门品种―――职场书,并指出他认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类书门槛低,谁都可以做。现在市场上不是缺职场书,而是你不知道哪本权威、哪本真正有用。这类书卖好了两三万,卖不好就砸手里―――因为不确定的东西太多。现在我们国家职场专家太少,引进版的又不一定符合中国的国情。出版社需要做的就是把好的专家推荐出来,给读者提供支持。”另外他对出版界的跟风潮流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一些出版社精品意识太差,跟风太多―――我们的《水煮三国》后就出了很多跟风作品。其实市场上不缺乏空白选题,比如讲述中国企业成长的书就很少,读者也确实需要这类近距离地看中国企业的书,大家都可以试着去开发,没有必要挤一辆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