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学教育的一位领跑人

2005-01-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人生为一大事来》刘彭芝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中学时代是人一生中性格、习惯与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未成年人生理与心理、基本素质和

知识技能形成、发育和逐步发展的初始时期。因此中学教育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可以说无论如何强调也不过分,从某种极端的意义上说,中学教育的成败甚至可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走向。

回想起我们的中学时代,相信每一个人都曾有过欢乐、幸福的青春梦想和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故事,抑或有过痛苦、彷徨、迷茫的特殊经历,有过朦朦胧胧的情感、困惑或者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们成年后的许多事业选择和个人偏好往往是与我们中学时代的经历和记忆有所关联的,中学时代的老师、同学在不经意之间已经给我们留下一生都难以磨灭和替代的深刻印象。也许在人生的初始阶段,我们曾经被作为被教育和被帮助的对象,我们被视为需要引导、灌输甚至矫正的未成年人,虽然当时我们并不感到真正需要这些帮助和引导,有时甚至感到多余和厌烦。可是当我们成年之后,当我们面对人生道路中的困难抉择,当我们真正需要得到更多的心理慰藉和指引时,却发现我们周围不再能够随时拥有这样循循善诱、善解人意的师长,为我们排解烦恼、困惑,为我们分析和指导,这种时空的落差似乎与我们开了一个莫大的历史性玩笑。

恰恰在此时,我们才能更多地感悟到昔日诸多师长教诲的深刻蕴涵,才能从现实世界的经验教训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阅读中学教育家、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老师长达近50万字的鸿篇巨作《人生为一大事来》,仿佛自己又回到中学时代的场景之中,许多活生生的事例就像自己曾经亲历的那样清晰、熟悉,又有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和给人以深刻启迪的思想火花让我惊叹和感动。

这本著作既包含着刘彭芝老师近40年教学与教育管理之经验的人生回顾与工作总结,又反映出她在素质教育方面孜孜不倦的长期探索与辛勤努力。人们能够看到和识别的是外在的业绩和荣誉,然而那些跨越若干不同历史时期的责任转变与角色承担,教育生涯的艰辛与悲欢,个中的酸甜苦辣却远非外人能够详察。

刘彭芝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更是一位善于总结、创新与实践的教育思想家和现代管理者,她把自己的人生抱负和追求与她毕生从事的中学教育事业如此紧密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之风,为中国的中学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成功的实践之路。她对“一校之长”位置的理解有着独特的意境:校长是“领跑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不停地奔跑。她坚信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的格言:人生为一大事来。这一大事就是她心目中的中学教育事业,就是如何塑造、建设一所世界一流的中学,如何培养出利国利民的优秀人才和具备现代意识与素质的合格公民。

她深刻地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德育是心育,贵在感应和共鸣。“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德化育品德,以素质提高素质,这才是德育的康庄大道”。不要以为这仅仅是简单的同义反复,她为德育所付出的心血和跨越几代人的教育历程可以证明,这位严谨的数学教师在影响学生的人生观方面也丝毫不比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教师逊色。有一位1977届人大附中高中毕业的学生(该生清华大学毕业后又于20世纪90年代初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曾经在信中这样对恩师倾吐心声:“刘老师,您知道吗?在我们同学的心目中,您是一个特别伟大的人!那时候,我跟着您走在校园里,感到神气极了。和您接触的那几年,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幸福’。转眼之间,我离开母校已经27年了。经过自己的努力,我也算是见过世面,学有所成了。而且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我发现,越是见得多,越体会到刘老师人格的魅力和超凡的能力。事实证明,许多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东西并不是在大学里学到的。”

刘彭芝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人大附中的热爱,使她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她在书的结语中这样表白:“我从教近40年,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我最深切的感受的话,那就是‘爱’。”“爱是自然流溢出来的奉献。有了爱,教育工作者才能视学校为家庭,视学生为子女,视同事为手足;才能有信念、有责任、有激情;才能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出类拔萃;才能把教育事业当作人生大事,全心全意,坚定不移,无怨无悔。”

“我崇拜我的学生。”我们中间有谁听到过一位从教40年的老教师、一位名牌中学的校长说出这样的话?如果不是底气十足、硕果累累,如果不是胸怀宽阔、目光远大,恐怕都难以有这样骄傲、坦诚的流露。

作为一名北京大学的教师和关注中国教育问题的学者,我从这本书中吸取了有益的养分。我由衷敬佩这样的校长,书中逐页展开的丰富事例和娓娓道来的心路历程,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思考和比照的机会,具有思维启迪和精神引领的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