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话说《杜兰朵》传奇

2005-01-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前不久,中国京剧院演出的大型京剧《杜兰朵》,曾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关注。最近,意大利作家戈齐的剧作《杜兰朵》图文本,也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推出。新一轮《杜兰朵》热,正悄然兴起。

戈齐著《杜兰朵》图文本从意大利语译出,系我国第一次直接介绍戈齐的创作。全书还收入意大利和世界各国在各个时代以不同

艺术形式演出《杜兰朵》的一百多幅剧照和图片,可谓图文并茂,弥足珍贵。

谈及《杜兰朵》,世人大多知道是指德国作家席勒和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创作的同名话剧和歌剧。其实,第一个成功地塑造出杜兰朵艺术形象的是意大利18世纪剧作家卡尔洛・戈齐(CarloGozz1)。戈齐是著名喜剧家哥尔多尼的同时代人。他出身贵族世家,因此十分不满哥尔多尼进行的喜剧改革,抨击哥尔多尼在《女店主》、《一仆二主》中把社会底层的卑贱人物作为主人公,置于舞台的中心。为此,他对哥尔多尼口诛笔伐,逼得哥尔多尼不得不避居巴黎。这还不算,戈齐又执笔写了十来部童话剧,同哥尔多尼的平民喜剧大唱对台戏,力图证明观众更喜爱奇异和古怪的东西。《杜兰朵》便是其中一部。

说来有趣,戈齐的童话剧《杜兰朵》,同他的冤家对头哥尔多尼的喜剧一样,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但细细想来,倒也不足为怪。戈齐的《杜兰朵》构思新奇,情节一波三折,情趣盎然,美艳的中国公主杜兰朵聪慧、冷酷的个性,内心经受的傲慢与爱情的剧烈冲突,对自由、幸福的渴求,和女性尊严、权益的维护,卡拉夫的诚实、才智和忠贞于爱情的品格,都获得了鲜活、细致的刻画。戈齐作品中又氤氲着人情美的芬芳,浓郁的东方情调与浪漫色彩,以及基于民间创作的民俗性与大众性,这些特色都使得戈齐的童话剧同哥移尼的喜剧表面上看似乎分道扬镳,实际上是殊途同归。

戈齐的《杜兰朵》赢得了有着敏锐的艺术感觉和充满激情的德国浪漫派,尤其是席勒的青睐。席勒依据戈齐《杜兰朵》的德文译本,改编出剧作“杜兰朵公主”,并在大诗人歌德的支持下,促成它在德国各地上演,博得如潮好评。

一花引来百花开。德国、法国和美国的艺术家、作曲家纷纷步席勒之后尘,垂青于中国公主杜兰朵,他们竞相再创作的作品,几近一打之多。《杜兰朵》红遍了西方的舞台和歌剧院。在他的祖国,他的《杜兰朵》先改编为诗剧,后又由作曲家巴齐尼和布索尼相继谱曲成为歌剧、乐,分别在米兰斯卡拉大剧院和苏黎世公演。诚然,《杜兰朵》唱遍世界,盛演不衰,历久弥新,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普契尼,但戈齐的原作,各国艺术家们的再创作,无疑为普契尼的杰出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作了重要的铺垫。

中国公主杜兰朵曾多次回娘家省亲。如果说张艺谋在北京太庙大显身手,执导佛罗伦萨歌剧院的演出,还有中央歌剧院多次献演的歌剧,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颇为“西洋化”的杜兰朵,那么,素有“巴蜀鬼才”之称的魏明伦主创的同名京剧(林兆华导演)、川剧、豫剧和粤剧(其中豫剧版《杜兰朵》曾在台湾演出),则把《杜兰朵》彻底“本土化”了,在典型的中国环境和氛围中,在按中国戏曲特点编织的情节中,着意叙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传奇,奉献了一个地道的、美丽多情的中国公主。

戈齐《杜兰朵》中译图文本的面世,将引发我国的外国文学界、戏剧界和读书界的兴味,得以追根溯源,有幸从源头上去认识这位传奇式的中国公主的动人风采,同时也填补了一个令人遗憾地存在许久的空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