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中青年学者探讨21世纪中国文化价值

2005-02-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讯 近日,北京中青年学者文化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第二次研讨会。会上,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助理、《中国文化研究》主编韩经太教授致欢迎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鲁迅博物馆等单位的近20位中青年学者就“中国文化在21世纪的价值”问题展开了
热烈的讨论。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认为21世纪的中国可能是经济的巨人,但在文化上注定是个侏儒;更多的学者则认为,中国文化在21世纪的崛起将会在文明融合方面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高旭东教授主持了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王宁教授以当下热点的生态批评为例,指出中国学者对中国生态文化的梳理和对生态文学理论的建构突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体现出中国文化在21世纪的价值。高旭东教授指出在多元的文化语境中,中国文化在21世纪的崛起将会在文明融合方面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例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儒释道的文化、生态文化等对西方文化将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与参照。杨慧林教授指出应当关注在价值层面上,到底有哪些资源和传统文化相同。张法教授指出印度人并不认为西方文化比自己的文化好,只有中国人战败了才产生了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好的心理,这完全是中国文化自身的文化性格所造成的。陈晓明教授指出中国文化的真正困境是“谁的西方?”“谁的本土?”“谁的中国文化?”他认为21世纪的中国可能是经济的巨人,但在文化上注定是个侏儒。蒋原伦教授指出在文化开放和交流之后,不同文化的区域性正在逐渐丧失。我们的文化优势是西方人不具备的。百年之后,中国文化在世界上仍然会有地位。杨恒达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在21世纪的价值体现在把中国文化经典译成外语,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只有在不断批判中才有可能。孙郁研究员指出现在不要提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问题,中国文化的根本问题还没有解决,现在需要扎实地做一点工作,慢慢积累。张文定编审指出21世纪面临很严峻的宗教文化冲突问题,同时,在各种文化价值冲突的时候,中国文化的“和为贵”与“和而不同”,有益于21世纪的世界和平。杨乃乔教授认为学科交叉形成主流趋势,任何一个学科都不可能用本学科积累下来的规则来限制别的学科,要提倡学科之间的对话。汪剑钊研究员指出中国文化多指19世纪的中国文化,20世纪的中国文化本身是杂交的,不是纯粹的中国文化。21世纪出现的应为融合各家之长的文化,这样才能使中国走向世界。黄卓越教授指出中国文化有个多层次的理解,不能过于局限于精英立场来看待多层次的大文化问题。高秀芹博士介绍了张旭东的观点:西方现代在批判传统的同时,更多地继承了西方传统,这种观点可以对传统的中西文化观以及中国文化在21世纪的价值提供多侧面的反省参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