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观点

2005-02-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的缺省、重建与扩展

数字化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导趋势,不仅引发中国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而且也导致了中国人文精神的缺省,由此启动了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重建和扩展。数字化导致全球人文精神一元化、人的新的异化、中国地区间人文精神的分层及基本人文关怀和伦理道德

的丧失。数字化时代的人文精神,不仅要体现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和人类未来命运与归宿的思考和关注,而且要反映数字化平台上科技发展的“为人”向度,体现高科技为人的发展塑造个性化的空间,体现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共同进步,体现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进程的统一。因此,重建与扩展中国人文精神必须要确立“超越性扩展”的核心理念,积极提高数字化边缘地区的网络化水平,重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秉承儒家人文精神的忧患意识。(《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张桂芳文)

创新思维的本质是什么

创新思维的本质是多层次的。从功能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就在于出新,在于创造以往思维中所没有的新成果。这是思维之所以成为创新思维的最根本的依据,是千差万别的创新思维中共同的、本质的规定性;从结构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就在于主体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通过调整与顺应,使自己的思维突破和超越原有的思维结构;从机制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就在于逻辑与非逻辑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创新思维是收敛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综合运用,是思维在逻辑的制约下向非逻辑的跨越。这是创新思维的最深层次的奥秘,也是创新思维最深刻的本质。所以创新思维的本质是一个系统。其中,实现思维的出新是它的功能性本质;实现对原有思维结构的超越是它的结构性本质,在逻辑与非逻辑统一的基础上实现思维素材的超逻辑组合是它的过程性本质。创新思维,从根本上说,就是这三个层面的本质的统一。(《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第4期张义生文)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学科分割问题

当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着严重的学科分割现象,这已严重地阻碍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学科的分割与近代以来人们的分析方式有关,然而时代的发展要求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实现沟通和融合。在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和融合的过程中,综合性社科期刊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可以为跨学科的科研成果提供发表的阵地,可以将不同学科的学者专家组织起来面对面地交流,从而促进学术的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石新中文)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可持续发展

“人的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概念本身没有揭示发展的可持续性到底是为物的或是为人的。其关键失误就是没有正确理解人。从可持续发展理论上升到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仅是概念的变化,更是哲学(伦理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换。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发展,其实质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产生最初是由生态危机引起的,而生态危机又是由于片面的发展观导致的,但从根源上来看,是人引起的。所谓“可持续”应是人所独有的发展特征。自然存在物无所谓“可持续与非持续”之分。一些物种消失了,但另一些物种又产生了,无论是植物或是动物本身不可能意识到是“好的”或“坏的”。“好”与“坏”是人的评价,只有人才能自觉地意识到发展的“好”与“坏”。因此,“人的可持续发展”涵义就是指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和终极关怀,在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基础上,全面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发展。(《吉首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张登巧文)

中国古代对海啸的表述

古人对海啸现象的表述,曾经使用多种词语形式,其中比较常见的是“海溢”,汉代已经有关于“海溢”的明确记载。此外,史籍中关于海啸还有多种表述形式,如“海水翻上”、“海涛奔上”、“海水翻潮”、“海吼”、“海唑”、“海沸”等。而“海啸”一名的出现至迟在元代,如元人刘埙《隐居通议》卷二九《地理》有“恶溪沸海”条,其中写道:“郭学录又言:尝见海啸,其海水拔起如山高。”(《光明日报》1月18日王子今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