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咖啡与香水说开去

2005-02-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前几天逛地坛书市,林林总总的图书令人眼花缭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上海科技出版社和香港万里机构联合出版的“鉴赏与品味系列”。从

已经出版的书目看,该系列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有咖啡、香水、威士忌、干酪、红白葡萄酒、茶、雪茄、巧克力以至钢琴、名画等等,编者的着眼点似乎是挖掘这些时尚产品的文化内涵,以提高人们的鉴赏水平和文化品位,因而冠以《某某鉴赏手册》的书名,这当然是独具眼力的。不过,我倒是由此想到,我们的科学技术一类的普及读物,如何贴近生活,如何从人们司空见惯的产品或现象中,发掘科学技术和历史人文的内容,推出新颖独创的作品,“鉴赏与品味系列”在这方面是值得借鉴的。

就我看到的《咖啡鉴赏手册》、《香水鉴赏手册》为例。因为最近我也对咖啡、香水的历史作了一点考证,写过几篇小文,不妨多说几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和国际化的趋势,作为代表西方文化的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也渐入平常百姓家,如咖啡、香水即是。如果你是嗜好咖啡的男人或喜爱香水的女士,应如何挑选香水,如何鉴别不同的香型,或者如何将咖啡豆研磨,使用何种器具调配,以及品味不同产地的咖啡,这里面都大有文章。这些年来,出国旅游、留学、商贸的人多了,但是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在巴黎的地摊上买来廉价的卫生间用的清香剂当作巴黎香水馈赠亲朋好友,或者把速溶咖啡当作咖啡的正宗,这类例子也并不少。《咖啡鉴赏手册》、《香水鉴赏手册》这类读物正是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以小百科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这类商品的知识,又以精美的彩图给读者直观的印象,不仅非常实用,也有助于读者提高文化修养和享受生活的品味。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这些产品最早是如何发现、发明、传播的,以及诸如咖啡与香料的产地、香型的类别、香水的等级、咖啡的加工、煮咖啡的器具等,这里面既有广泛的科学技术的内容,又涉及人类文明和社会风俗的许多有趣的掌故。阅读《咖啡鉴赏手册》、《香水鉴赏手册》这类读物,也无异于系统地了解其一种产品的发展史,而这恰恰是科学技术史和人类文明史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我最近忽然心血来潮专注于咖啡和香料的探询,也是有感于国内学术界普遍存在两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治史者偏重于通史的撰著,而对于某一分支、某一类别的专门史研究相当薄弱,这种情况不仅限于科技史,在文史领域尤其突出;另一个倾向是科普著作的选题重基础学科(数理化天地生),而轻视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除电子技术外)。这种情况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舆论导向”,这即是重科学、轻技术的倾向。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以香料来说,我国民间使用香袋、香球、焚香、薰香的历史由来已久。有一部分香料具医疗疾病的功用,以香汤沐浴,既可洁身求美,也类似今天的药浴,可祛病健身,所以香料又称香药。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北宋京城开封之民俗:“京师承平时,宗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鬟持香球在旁,而袖中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香车丽人,香飘数里,也是当年繁华盛世的一道风景。上个世纪在福建泉州发现的宋代沉船,从另一个侧面提供了古代香料国际贸易的实证。这艘宋代沉船出土时,船上发现有乳香、龙涎香等香料。据考证,此船当是运输香料的“香舶”。这就印证了唐宋以来,我国的海上对外贸易,一方面输出大量精美的瓷器、丝绸等物品,另一方面又从东南亚、印度、波斯及阿拉伯国家进口各色香料、香药。那些来华“蕃舶”及返航的中国商船,均是装载了大量的香料、香药。据宋人赵汝适《诸蕃志》载,当时进口的香料、香药有乳香、龙脑香、苏合香、金颜香、檀香、丁香、龙涎香、肉豆蔻、沉香等20多种,因此当时的中西海上交通航路又称“香料之路”。然而,如今风行世界的香水,并非出自中国,而是16世纪在欧洲诞生的。德国的科隆,法国的格拉斯和巴黎,成为世界知名的香水之都。随着化学工业的兴起,经过一代又一代调香师的不懈努力,制造香水的香料和配方也日趋多样化,为美化人类的生活提供了无比神奇而浪漫的产品。从香料史的研究,似乎也不难看出社会对于技术科学的重视,东西方的差距所在。

我希望这种状况有所改变,所以郑重推荐这套别开生面的“鉴赏与品味系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