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外国文学如何融入本国精神生活?

2005-02-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王蒙谓:“翻译文学的发达与本国创作的繁荣密不可分。通过翻译,外国文学进入本国的精神生活,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个活跃因素。”艾略特以一个异文化接受者的身份指出欧洲各国文学当中“没有哪一个文学能独立于其他的文学而存在。”其实,在文化交流的意义上,每一种文化都是与其他文化交流、杂交、新生的过程中不断取

得推进的。而这样一种交流,其必由的载体就是翻译。尤其是精神深层的思想、文学、学术的交流,更是必须通过译本的方式才能达到深入、升华的效应。

具体到国别资源,更是如此;德国文学的汉译工作尚且大有可为,更不用说是认真扎实的研究工作了。但在具体的介入途径之上,倒是值得深入探讨。因为就当今国内的总体形势来看,并不容乐观。这里仅就德国文学的翻译研究状况立论,且不说追踪前沿、及时将当代德国的重要作品进行译介;就是已成经典的很多著作,都没有译成汉语。有论者颇为尖锐地指出,“国内德语文学界的萎缩和无力”的现象,虽然尖刻,但却并非无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陈良梅教授的新著《德国转折文学研究》就显得特别的可贵。1990年两德重新统一,不仅对于德国,对整个人类世界也必然是划时代的大事,由此而引发的民族认同、欧洲一体化、冷战结束、东部经济建设与制度转轨等都是可圈可点的大问题,不仅可能产生出新的学术生长点,更可能为现代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提供“资源与经验”,但遗憾的是,对这一问题有充分意识的人士似很少见。有之,陈教授可谓之一。文学是历史镜相的虚构的同时,也是历史最真实的“反映”。陈寅恪提出所谓“以诗证史”,其长处即在极为敏锐地把握住此点,这当然是大学者的“预流”,非常人可及。但对于一般的研究者而言,提升问题意识,实属必要。

应该说此书在结构设计上,既有历史的视野,又有文本的分析;既有风格的探讨,又有文类的区分。相当有特点。大致说来,可分为三大部分来把握,即绪论与第一、二章为提供历史背景,分别论述“历史转折与文学创作”、“80年代文学”、“统一后的德国文坛”;第三至六章分文类来探讨转折文学,即诗歌、戏剧、叙事与自传文学中的“转折”;第七、八章为专题,一论作为中心城市的柏林,一论幽默与嘲讽的艺术技巧。这样的编排方式,可以想见,作者结构全书时的“雄心”。该书在以下两方面表现尤为出色。

一是此书展现的良好的历史观洵属可嘉。谈的虽然是“转折时期文学”,但在经营全书时,显然能将转折文学纳入德国文学史的宏观背景下进行考察,尽管,1980年代时期的文学还不得不分为“东西”两块来谈论;同样,对1990年代后的统一文坛的介绍,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整体的背景与重构的艰难。

二是此书对德文资料的运用以及当代德国文学的关注,值得高度评价。选择当代国外的重大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其难度是相当之大的,一则资料浩如烟海、难以穷尽;再则仍处于过程,如何判断取舍、审慎推论,大是考究作者的功力。我当初看到这个题目,是有些没底的,因为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个题目的资料难度。读完此作,方知作者功夫之深,虽不可能穷尽资料,但已尽力而为,对于当代中国的外国学研究者来说,已经可谓相当可贵。应该说,此书的出版,对于目前国内的德语文学研究是有一定的推进意义,它至少提醒我们,如何对“当代德语文学”产生兴趣并提供窗口。在这一基础之上,相信对于当代德国文学的研究会更多地开展起来。

大学者一般多不愿触摸接近现实的问题,盖因时间太近,难以真正对历史进行回到现场的处理,保持一个史家的理性客观态度。但这样的立场,并不是说没有必要去了解甚至研究当代问题。其实,这项工作同样值得有人去做,甚至也非常重要。我们不仅需要借来历史上已经“盖棺论定”的文化资源,同样也需要最新的“外来养分”的滋润,在某种意义上,后者的工作难度未必小于前者,而产生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的系数却更小。这不是一件功在个人的事情,只有将其纳入本民族文化的整体构建过程的宏阔视野,才能更清楚地看出其价值。所以,就此类书籍本身而言,一般难有特别的质的提升。

就此书试图讨论的题目来说,100余页的篇幅虽然未免略过单薄,但也正显得都是“干货”,没有那么多的“渗水”成分。譬如所附录的“1990 1998年德语文学综述”,虽是摘译自《德国文学年鉴》的附作品,但其价值一样很高。藉此一窗口,我们能更清晰地了解到1990年代以来当代德国文坛的基本轨迹及其发展思路。当然,略觉遗憾的是,本文入手的范围仍似较大,作为一个综述性的研究自然已经成功;但若在专深论述与问题意识上,能更加提炼,或可“更上层楼”,当有更精彩的发见。不过,那却未免有些“苛求于人”了。此书对于中国人了解1990年代以来德国统一后的转型情况,由文学一视角给出诸多图景,无疑有助于国人借鉴并吸取对方经验与资源,丰富与充实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