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难以遮掩的辉煌

2005-02-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三、四年前我随西行列车渐行渐远地深入西部。那次西行,我不仅被西部中国的壮阔与浑厚所震撼,还很有幸地结识了几位西部的作家与诗人。在整个中国的文学领域中,西部文学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存在。读到丁帆教授主编的《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首先想到的便是它一定会受到西部文学界的普遍欢迎。

它以50余万言的宏大篇幅,全面、系统地撰述了现代以来特别是1949年以来西部中国的文学历史,并对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意义与地位做了相当充分的评价,其规模、深度与新意,在对西部中国的文学研究中无疑是罕见的。

另一方面,《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的意义远不止于为某一区域的文学争取地位,而是有着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该书最有价值和最具启发意义的,在于其以文明形态的视角所进行的历史编撰。它将西部中国的现代文学作为“西部独特的文明形态的象征和显现,受制于西部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历史进程以及民族、宗教、文化的多样性、混杂性、独特性的影响,并一直呼应着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的脉动”,因此,“站在历史的、多元文明形态的高度,用一种西部文化精神的整体观来统摄西部文学中的每一个文学现象、社团流派和作家作品”,成了该著的根本特点。

令人钦佩的是,该著的历史编撰,还有着更加高远的文化追求。正如作者所自陈的,他们基于西部独特的文明形态所确立的“文化西部”的基本范畴,“其意义就在于能进一步总结和发掘这一独特文化形态的潜在资源,以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之能够更为全面而充分地融入到整体的东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格局中去。如果说自近代以来的大规模的工业化过程,不但在显示着中原农耕文化的陈旧与衰落,而且也日益显示着现代都市文化发展中的道德与信仰危机的话,那么,在这种境况下,曾经身处‘边缘’的独特的西部文化资源就将自然而然地成为‘文化突围’过程中难得的财富”。这样一来,它又有了两个方面的特别的意义或关怀:一方面,它要为西部文化寻求出路,希望它能“融入”东方,“乃至于世界文化的格局中去”;另一方面,它更要将西部文化作为资源,帮助已成“问题”的中原农耕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进行悲壮的“突围”。这样的撰史思路,自然使该著具有了一般的文学史著所难相比的宏大气魄和广阔视野,以及高屋建瓴的学术眼光。

对于西部文明的尊重和对西部文化精神的发掘与理解,使得该著“打捞和钩沉”了很多“被中国现代文学史忽略、遗忘,乃至掩埋的许多优秀作家作品”,从而改观了既往的历史编撰。该著独特的编撰视角贯彻始终,同样鲜明地体现于对张贤亮、张承志、昌耀、周涛、马丽华、阿来、扎西达娃、红柯、沈苇和刘亮程等既往的文学研究和历史编撰未曾忽略的作家与诗人,但在著者的历史视野中,他们的创作却有着相当独特的阐发。该著不仅揭示了包括他们的创作在内的整个西部文学所具有的独特、浓郁的“地域色彩”和“风俗画面”,更是相当充分地揭示了西部文学的精神与灵魂,这样的努力与对西部文学极为丰富的民间资源(比如形形色色的民间传说和西部民歌“花儿”的影响)的探寻和对孤独、崇高、苦难及英雄精神的揭示一起,突出显示了该著的编撰视角进行历史解释的有效性,从而使其他视角的历史编撰所极易遮蔽的文学特质得到了相当有力的突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