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等教育研究经典阅读(下)

2005-02-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7.Clark,Burton R.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Academic Organizationin G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3.

B.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分析》。有中译本。此书关注的中心议题是七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怎样组织起来的。书中依次讨

论了权力、整合、社会、变革方式、信仰系统,以及“规范理论”。大学需要松散结构和“无序”,而这无不取决于大学独特的组织特性。教师既隶属于某一个学校,同时又隶属于一个跨学校的专业团体,高等教育系统是由学科和学校组成的一个“矩阵”。书中援引了大量西方国家大学管理的实例,信手拈来,看似轻巧,而实际却是作者集多年之功的结果。如果挑剔点评价,伯顿・克拉克并无原创性的观点,本书的最主要思想不出马奇、韦克等人的机杼,妙就妙在伯顿他能以实例说明,并为大学组织分析列出了基本范畴与清晰思路。以我愚见,此书强于伯顿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多学科学者的视角固然令人耳目一新,但不过浅尝辄止,难以后继。

8.Millett John D.The Academic Community:An Essay on Organization.New York:Mc Graw Hill,1962.

J.D.米利特,《学术共同体:一篇关于组织的论文》。所谓“学术团体”(aca鄄demiccommunity)是指这样一种组织,专门化的协作方式不是通过个人或小组之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实现的,而是通过达成一致目标的过程实现。虽然不同的研究人员对于学院模型的表述人言人殊,但是可以将比较一致的说法做如下的概括:建立开放性的论坛,供参与者表达意见;专家权威,学者是学校活动的中心;采取集体决策方式,行政只起执行决策的功能。这本易读的书清晰地区别了大学与公司在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方面的差别,探索了把科层制和大学共议原则结合,从而把教师、学生、管理者、校友的力量组成一个和谐整体的可能性。作者认为,这种多元参与、权力共享的模式是高校管理和学者共同体的一个明显特征。

9.Goodman,Paul,The Community of Scholars.New York:Random House,1962.

P.古德曼,《学者共同体》。古德曼的出名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学校消亡论。面对后现代社会的转型,美国学校教育问题丛生,在解决社会矛盾上捉襟见肘,古德曼干脆说取消学校算啦,学校的存在只会助纣为虐,加剧现代文明危机。本书即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多事之秋著就的一部主要著作。作者断言,学院和大学已经变得太大,太致力于职业训练,而不是致力为自由和公民责任而教育青年。作者自命为无政府主义者,因此建议高校应当极大地减少管理,把大学变成一系列从事广泛的自由探索的小型学者共同体。

10.Hutchins Robert M.The Higher Learningin American.New York:Haven 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1936.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1995.

R.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有中译本。这本著作不厚,但影响不小。对赫钦斯来说,学者共同体服务民主社会的最好方式是让他们自由追求学术,而不必为物质与经济因素所累。的确,为真理而追求真理和为生活工作而培养人这两个使命使大学目标设立陷入两难境地。赫钦斯毫不掩饰地说,大学职业教育的使命已经严重地损坏了大学作为独立思考中心这个更为深刻更为重要的使命。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实用主义与理性主义向来是双峰并峙,就精神渊源而论,纽曼、维布伦、赫钦斯是一路,杰斐逊、艾略特、胡克又是另一路。在我心目中,赫钦斯代表了真理、超验与永恒。

11.Flexner Abraham,Universities:English,German,America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Reprint,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1994.

A.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的大学》。有中译本。早年,弗莱克斯纳因为对美国医学院教育的调查而闻名,他的报告痛陈积弊,一举使美国医学教育从培训走向研究,从而步入世界同类教育最发达国家之列。在这个批判性的分析中,弗莱克斯纳却一改他对医学院的责骂方式。他主要关心的是大学为追求公众欢心所将要付出的代价,即失去对自己明确目标的辨别能力。在弗莱克斯纳看来,大学像教会、政府、慈善组织等其他机构一样,都是特定时代社会大网络之内的东西,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应该以一定的理性分析和价值观念为基础,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习惯去随波逐流,迎合时尚,因为“大学不是风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必须时常给社会一些它所需要的东西”。

12.Hofstadter,Richard.Anti 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New York:Knopf,1963.

R.霍夫斯塔特,《美国社会生活中的反智主义》。霍氏是我崇敬的历史学家,而此书是他的代表作,曾赢得1964的普利策大奖,只可惜英雄短命,正当他思想日臻成熟,如日中天之际不幸撒手人寰。作者对美国社会中知识分子和美国社会之间持续的紧张状况做了一个历史的和分析性的解释。由于反智主义几乎没有同义词,也很难以学术方式定义,反智主义在美国文化中是一股势力强劲的暗流,在美国社会生活中长期扮演着重要角色。“反智主义作为一种观念,不是一个简单命题,而是个复杂命题;作为一种态度,不是单一的情感取向,而是正反情感并存――对理智和知识分子的绝对排斥是罕见的。”反智主义在美国被空前激发的主要因素是罐装的大众文化,尤其是一种伪智性的兴起。而美国学术界,时而沉浸于理智主义,时而漫游于反智主义和社会生活之间。例如,专家身份既可以提供让思想产生影响的机会,又提供压制原创性思想,把创造性思想变成平庸但可赚钱的配方的诱惑。入选此书的目的是想说明,教育史的研究离不开对一国本土文化传统的深切体察。霍氏这两本同时读,可谓相得益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