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学期刊你凭什么不变脸?

2005-03-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十月・长篇小说

十 月

文学期刊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后,从90年代开始持续衰落,多数文学期刊发行量急剧萎缩。期间,期刊改弦易辙求发展,经历了一场极其热闹的“变脸”。十多年过去,文学期刊均已找到自己的位置,几乎每家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有“杀手锏”者自然能引领一番热闹的看点,而那些貌似平静的刊物,其实并没有放弃对读者、对市场的争取和努力。

发行量是最好的证明。谁拥有读者,谁就拥有市场,就能拥有主动权。《收获》《十月》《当代》等刊物不动声色地以平和的心态应对期刊变脸,同时又能保持一贯的生机和活力,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内容为王

一家杂志参与市场竞争,“内容为王”是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稿件质量是刊物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文学期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文学市场的经营环境早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读者的结构和阅读趣味呈现出细分的趋势,一本杂志很难充分满足所有读者的阅读需求,必须制定准确的市场定位,明确自己的目标群体,形成和巩固自身的风格特点,才能赢得稳固的读者群,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十月》作为一家老牌文学期刊,在内容质量方面,2005年在坚持《十月》创刊以来所秉承的现实主义传统,维持好《十月》的老读者,争取新读者。《十月》多年来一直保持在同类期刊中的领先位置,证明了其沉稳大气、以现实主义为主调的风格的成功。他们将时代感、艺术感和可读性达到统一,编辑们主动出击,通过对时代的把握,对社会需求的分析,从而关注作家,引导作家,如80年代曾出现的出国潮,当时国内很多人纷纷出国,《十月》当时刊出了《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等可读性很强的作品。

2004年初,《十月》推出《十月・长篇小说》,引发了发表长篇小说的新竞争。《当代》、《小说选刊》、《收获》、《钟山》等均以增刊的形式推出长篇小说版,产生了较大影响。

  佳作是宝

他们以何等优势以不变应万变,他们的活力何在?其实细心的老读者会从中发现,这些老牌的文学期刊,细微之处亦有变化。他们依然在文学期刊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大力发掘实力派作家质量上乘的作品,力争发表在文坛能产生较大反响的力作,是每一家文学期刊都力所争取的。近几年来,《十月》刊出了诸多有影响的作品,如铁凝的《永远有多远》,刘庆邦的《神木》,万方的《空镜子》,池莉的《生活秀》、《来来往往》等。作为一份大型文学期刊,不但要维护知名作家队伍,同时也要不断推出有创作实力或创作潜力突出的青年作者,扩大自己的骨干作者队伍。《十月》“小说新干线”栏目自1999年初开办以来,6年间在青年作者和读者中产生了较好的反响,今年他们又对该栏目进行改版,增加容量,在刊发同一作者多篇小说作品的同时,配以作者文学简历和作家印象,使栏目更加立体化。此外,《十月》还尝试与其他媒体互动,开设“网络先锋”专栏,请网络文学界颇负盛名的著名作家陈村主持,为杂志开辟了新的空间。

读者是上帝

一直以来,《当代》努力把握读者的趣味,每年都做一个详细的读者调查,从中发现读者喜欢的作品和作家以及对刊物的评价。《当代》的编辑周昌义说:“《当代》1979年创办,二十多年来能坚持读我们刊物的读者,他们的水平和修养超出我们的想象。整个社会有不同的趣味,但是文学期刊的读者的道德水准是值得尊重的,迎合他们不丢人。几年来我们越来越自觉地跟读者沟通。读书人变得越来越职业化了,也越来越自信了。他们的水平和知识结构比较稳定,不受媒体和舆论的左右,有自己的趣味。所以我们尊重读者,适应读者,包括《当代》每期都搞的拉力赛,我们的评委是读者调查中抽出来的读者,由他们投票决定冠军最佳。”

一代代的作家在更新,读者也更新,他们必须与最新的读者群保持联系,以适应文学的最新读者的最新需求。《十月》近期与读者和民营发行商进行了探讨,从读者那里获取反馈的信息,关注市场,加强研究,以主动适应文学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新格局、文学创作趋势和读者阅读趣味的变化。

纵观这几家文学期刊,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封面设计风格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没有紧跟时尚,始终保持了传统的风格,远离了商业色彩。从内到外,他们表里如一地保持文学刊物的品牌。也正因如此,他们一如既往地引领了文学风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