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命运峡谷》的文学史意义

2005-03-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重要的文学作品有两种:一种是文学经典,一种是文学史经典。文学经典有一个经典化过程,也就是历史化的过程。他通过文学史叙事、学院教育或民间口头承传得以延续流播,成为人类理解、认识文学和人类精神情感活动的重要本文,也为文学写作留下原型或典范而成为经典;文学史经典,是因在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或文学论争

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它或是触及了禁忌,或是改写了思潮、现象以及通常的文学理解。这类作品因其时间距离或尚未经历经典化的过程,还不能称为文学经典,但它却具有了文学史经典的意义。文兰的《命运峡谷》,就是一部具有文学史经典意义的作品。

《命运峡谷》是书写了上世纪50年代末期到文革期间一群知识分子命运的小说,通过蔡文若、葛东红、白丽、梁萍等人物形象的政治命运和情感经历,反映了特殊历史时期这个阶层独特的心理扭曲和精神变形。特别是主人公蔡文若,从一个才华横溢、很有诗意和浪漫气质的青年学生,逐渐演变为一个主动投靠极左路线并适应了这样环境的人。蔡文若这个形象是意味深长的。或者说,知识界对当时来自政治的迫力是多有不平之气的,认为是动荡或不断激进的政治力量使知识分子越来越丧失了独立思想的能力和环境,是实践条件改变了这个阶层的命运和精神世界。但在《命运峡谷》中,文兰先生对这一说法起码是怀疑的。没有人逼迫蔡文若认同那个环境,没有人指使他投靠极左思潮,但他个人仍然选择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时尚。因此,问题也同样出在知识分子这个阶层的身上。在这一点上,《命运峡谷》因其历史的真实显得卓尔不群。

另一方面,自50年代开始,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一般是两种倾向:一种是林道静式的“凯旋的英雄”,通过人生导师的不断指引,经过思想改造完成身份的置换,从而成为革命队伍中的成员。但这样的人物不再是知识分子,他们已经是坚定的革命者;一种是80年代“归来者”的形象。比如《天云山传奇》、《布礼》、《大墙下的红玉兰》、《绿化树》、《人到中年》等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是受难的天使,是有坚定信仰而又被放逐了的热情的革命者。就像一个被休弃的女人,虽然怀里揣着休书但目光坚定,虽然面色苍白但心里坦然,他们还不是失败者,这是那个时代典型的中国式知识分子的想象。《命运峡谷》改写了知识分子题材写作的这两种传统。这里所有的人物几乎都是失败者。因此文兰接续了另外一种传统,也就是现实主义地书写中国知识分子心灵或精神自传的传统。这个传统是鲁迅缔造的,并经由瞿秋白、茅盾、巴金、路翎等接续光大的文学传统。知识分子在这个传统中不是文化英雄,他们在社会重大变革的时候,充满了矛盾、犹疑和无所适从,或者选择了随波逐流放弃个人独立的精神空间。文兰在接续了这个传统的同时,也改写了80年代知识分子写作的立场,他的主人公们,从精神到身体已经全面破碎。因此,《命运峡谷》在知识分子题材的写作中就具有了文学史的意义。说它是一部文学史经典并非耸人听闻。当然,这部小说在具体文本中可供解读的东西是相当丰富的,尤其是关于身体的叙事。主要人物最后或是肢体不全,或是身体消失,或是失去身体的功能等,都给人以巨大的震撼。身体作为人的物质基础,在特殊的年代受到如此残酷的摧残,则以最具像的方式指控了那个年代的非人化本质。小说的力量因此而震撼人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