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萋萋芳草遍天涯

2005-03-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近日读到东方出版社新出版的《草根红学杂俎》一书,顿觉耳目一新。该书是作者邓遂夫自1979年至2003年间所零星撰写的红学研究论文及相关

的评论及序跋等文章的结集,里面除了收入作者过去在《红学论稿》中的《曹雪芹续妻考》、《〈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原作是怎样迷失的》、《〈红楼梦〉主题辨》等文章外,还收入了作者近年所写的《走出象牙之塔》、《重新解读〈红楼梦〉》等篇章。在前面提到的这些文章中,作者大都运用了一种十分圆熟的层层剥笋的方法,对人们长期关注的《红楼梦》的作者问题、成书年代、佚稿真相、书名由来,以及作者的家世、生平,该书的主旨、隐寓和传世的各种早期抄本及其脂批,都做了广泛深入而又饶有情趣的论证。虽林林总总,却条分缕析,几乎涉及到了红学研究的方方面面。

综观《草根红学杂俎》的内容和体例,这部纯学术著作读来毫无枯燥晦涩之感。以其中的《曹雪芹续妻考》一篇为例:作者从探讨当时新发现的一件曹雪芹遗物中显示的“芳卿”其人的真名入手,推断出被雪芹之友在诗中呼为“新妇”者之所以销声匿迹,乃是因为有过某种丢人的经历,由此产生怀疑,考证出“原来她真的姓李”,进而罗列出“脂砚斋与她形景相似”的种种证据,从而得出石破天惊的结论:脂砚斋是个女性,而且就是曹雪芹的续妻李兰芳,她就是书中史湘云的原型。从而印证了周汝昌先生的猜想。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带领读者一步一步接近问题的核心,令人拍案叫绝,这简直就像是在读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学术著作能够写得如此妙趣横生,是与作者的学术主张并行不悖的。

作者自我标榜“注重学术研究的有趣过程、娱乐审美功能和普及功能”,并大声疾呼:“红学研究要走出象牙之塔”,试图将“红学”这一长期被专家学者所独享的专利为广大公众所分享。正因为作者是“纯粹出自民间草泽”的人,所以无经院之戒律,无门户之拘谨,借了自由旷达的“草根”灵气,下笔如有神助。其纵横捭合、舒卷自如,生动活泼、雅俗共赏的文笔,令人产生一种阅读的快感和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当前学术界盛行一种晦涩文风,故作高深,令人读后不知所云。邓遂夫的《草根红学杂俎》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更多地注意文风辞采和谋篇布局”,“力求达到让普通读者对我所探讨的学术问题都易于理解”。真是别开生面,开学术研究大众化风气之先。

当代红学泰斗周汝昌早在十几年前就曾评价邓遂夫“个性很强,不是十分容易接受别人影响的人,因而也不像是随波逐流、媚世趋俗的一类性情。他不太喜欢人云亦云,倒毋宁说是有点儿‘倾向’于特立独出”。如今,这匹在红坛驰骋了二十年的黑马,却不再以独行侠的姿态独步红坛,在这位“红坛怪杰”(专家评语)旗下,各路英雄云集,大有登高一呼,从者如云之势。不信,请随便在网上搜索一下,只要键入“邓遂夫”三字,数百条有关他的信息便会扑面而来。自新世纪以来,一波新的红学热潮又掀起来了。事实上,追寻一下这一波红学热的源头,正是邓遂夫在2000年校订出版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和冠于书前的一篇导论长文《走出象牙之塔》所激发起来的。周汝昌先生在当时就曾预言,邓遂夫此书的出版问世,“必将为长期以来沉闷无光的红学局面打开一个新纪元”,并称这是“新世纪红学的希望之光示现于天际了”。

邓遂夫主张的草根红学研究,强调“区别于对方,不等于拒绝对方。更希望与对方在并行不悖的发展过程中相互接近,正常沟通,乃至最终达到融合。”邓遂夫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身上所体现的平民红学家的风采和自由学术思想,以及坚持以平常心看待一切权威的骨子里的大气与狂傲;但是在为文上,他又始终保持着应有的分寸与谦让,永远称自己的学术见解只是一家之言。这就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草根红学杂俎》的精神内涵和文风,该书的出版,必将为新世纪的红学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今,坚冰已经打破,红学的春天是不是真的要来了?似乎还须拭目以待。不过我相信,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的沃土,呼吸着自由清新的学术空气,沐浴着明媚的阳光雨露,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草根红学”,必将会萋萋芳草遍天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