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经济-社会史研究的本土化

2005-03-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日前,由三联书店出版发行的《经济 社会史评论》首辑推出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以及主办者天津师范大学经济 社会史研究中心等单位在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共同召集了座谈会,京、津两地近20位学者参加了座谈。

学者们指出,现实的社会需求是学术创新最重要的生长点。在西方,社

会现实问题吸引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参与讨论,这种繁复的学科交叉,往往催生新的学术思想,成为知识创新的平台。在当代中国,史学理应在求知之外,体现出对现实的关照,为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服务。学术要为社会关注,首先要关注社会。事实上,历史学者如何诠释历史,描绘什么样的历史图景,对社会有直接的影响,尤其体现在观念领域。从事史学研究的人有责任去思考,我们究竟给了人们什么样的历史观念。史学应该为公民教育服务,《经济 社会史评论》接近大众社会的风格,代表了当代史学对自身价值的新理解,在这方面有开风气的作用,而立足于社会现实,也提供了一个史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沟通的平台,对历史学自身的创新也必然会产生直接的作用。

参加座谈的学者也认为,该刊的出版,不仅把经济 社会史这一学科介绍到了中国学术界,而且在较高的起点上进行了本土化尝试。《经济 社会史评论》在经济 社会史的学术框架内,就同一命题为中国史研究者和世界史研究者提供交流的平台,本身是一个创新。借助于这一平台,既可以从世界的视野认知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也可以利用中国传统的理论与方法资源来理解西方社会历史的演进。与会的多位学者提出了国内世界史研究如何借鉴中国传统学术资源的问题,认为《经济―――社会史评论》在这一方面的尝试颇有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