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对垄断的经济学认识

2005-03-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垄断与竞争,属于市场机制范畴,是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问题,在政治经济学、产业组织学、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等学科中都广泛涉猎。但涉及垄断与竞争命题的各个学科,介绍的都是基本概念和原理,具体内容和应用研究则较少涉及。从实践中看,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是完全竞争的经济,也不是完全垄断的经济,
而是垄断和竞争不同程度的结合。在资源优化配置上,垄断和竞争各以其独特的机制和方式发挥着互补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片面强调垄断的弊端,对于垄断特别是经济集中型垄断的积极作用认识不足。实际上,在工业化过程中,基于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而形成的垄断结构,对于提高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技术创新和经验效应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一国经济增长、稳定价格、国际收支、结构转换和升级、国际竞争力等宏观方面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垄断也有着人们通常看到的诸多弊端,但这些弊端完全可以用《反垄断法》和经济规制的办法予以克服。就像给婴儿洗澡后,我们倒掉的应该是洗澡水,绝不能把婴儿和洗澡水一块倒掉。反垄断也是一个道理,对垄断应采取兴利除弊的态度。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在这一阶段,我们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方面,我国应当大力推进大公司大集团发展战略,为此需要一定的垄断结构做组织载体;另一方面,我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还要打破各式各样的行政垄断,表现在:在自然垄断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放松行政规制;对地方保护主义性质的地方割据垄断和行业性的行政垄断,要从经济制度上予以彻底根除;对于法定授权的行政垄断(如专卖制度、专营制度等),要积极改革,走向市场;对于形形色色的市场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如价格同盟、串通共谋等),要通过立法予以坚决制止。所以,对于垄断现象,我们不应该抽象地肯定或否定。垄断的成因不同,资源配置效应也不同,自然也应当采取不同的政策取向。总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戚聿东同志对垄断问题研究较早,十多年来,他对垄断问题的研究从未间断过,在《经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30余篇有影响的相关成果,并于1999年出版了专著《中国现代垄断经济研究》。2001年,戚聿东同志获批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经济运行中的垄断与竞争问题研究》。应当说,年轻同志能够获批国家级重点项目,确实不容易,说明戚聿东同志在这一问题上确有研究基础和研究实力。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项目得以完成,并且通过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匿名专家评审,已经获准正式结项。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垄断与竞争》(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就是戚聿东同志主持的该项目的最终成果。

该书将垄断主要分为集中垄断、自然垄断和地方割据垄断,对每种垄断设专篇进行了系统研究。这种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是可取的,因为这三类垄断的制度基础和成因完全不同,在政策含义和取向上也相去甚远,应该采取分类治理的办法,不能一概而论,泛泛而议。关于集中垄断,作者提出应区分垄断结构和垄断行为两个维度。对垄断结构,我国应该采取扶植政策,主要是基于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考虑。对垄断行为,应该用反垄断法来约束,当然其中包括适用除外条款。对自然垄断,作者提出,所有自然垄断产业都应该强调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纵向分拆,把竞争性业务分离出去。但对横向分拆,不宜过分强调,主要是基于技术原因、交易成本和国际竞争的考虑。但具体到各个产业,分拆方式、程度和竞争模式应有所区别,不能千篇一律。而且,一定要把分拆重组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系统推进,不能一拆了之。关于地方市场分割垄断,作者提出,主要原因在于行政性分权、政府职能和财政体制。所以,打破地方市场分割垄断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反垄断立法层面上,必须从财政体制、行政体制和司法体制层面消除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和制度基础。应该说,上述认识和看法很有见地,既有理论支持,又有实践佐证。

该著作除了上述整体框架和总体思路有所建树和创新外,在以下具体方面还有所建树和创新:第一,针对现实中的各种“垄断特殊”进行归纳,对垄断现象进行质的分析和量的界定。第二,系统阐述了垄断成因,从社会化分工协作的矛盾运动入手,探究了垄断形成的深层基础,并对集中垄断的具体机制进行了揭示。第三,对集中垄断与竞争的关系进行了再认识,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集中垄断改变的只是竞争的方式,使得竞争在更高的层次、更长的时间跨度和更激烈的程度上展开。第四,系统阐发了集中垄断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效应,分别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技术创新、经验曲线等机制上探讨了集中垄断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加速技术进步和提高组织管理效率等方面的新作用。第五,对中国产业集中度与经济绩效关系进行了大跨度的实证分析。第六,通过区分垄断结构和垄断行为,为我国反垄断立法明确了指向。第七,提出了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应该坚持的总体指导思想,并具体研究了电力、电信、铁路、民航、邮政等典型自然垄断产业的竞争模式和改革措施。

当然,该著作也存在一些不足。从布局谋篇来看,第三篇的分量显得稍微单薄一些,与前两篇不相称。从研究力度来看,自然垄断产业改革与重组的内容还需要深入研究,产权结构、治理结构改革只是作为问题提出来了,但并没有具体展开。有些观点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对于这些问题,希望作者进一步思考和完善。

总之,该著作对我们全面认识垄断与竞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及其效应有很大裨益,对我国时下进行的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的实施、垄断行业改革、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反垄断立法等工作确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是一部既有重要理论价值又有重要实践意义的创新之作。故写下上述片言,权为序。希望戚聿东同志继续努力,戒骄戒躁,在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上取得更大成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