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盛宴

2005-03-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提起“后现代”,人们似乎立刻联想到晦涩的词汇、迷乱的意向、梦呓式的语言、非逻辑的论证、古奥的话题、时髦的胡说……这些后现代“碎片”让人感到神秘莫测、望而却步,甚至还有几分恐惧。用当今时髦的话来说就是

让人感到“敬畏”,甚至令人厌恶!

的确,在当今中国,“后现代”这个词似乎不怎么受人欢迎。

在国内一些学者看来:后现代主义“视人本主义为大敌”,它反对“理性主义”、“理想主义”,“反对科学”,甚至把今天社会发生的一切丑陋现象说成是“后现代乱象”。似乎后现代带给人们的除了“虚无主义”,就是“无政府主义”,除了“玩世不恭”,就是“绝望”。更有人将其斥之为后现代“癌症”。由此可见,国内某些学者对后现代的强烈憎恶和恐惧。

显然,对于严肃的学术研究来说,这种态度无助于对后现代的深入讨论。而目前的情况是,国内一些人在还不十分了解后现代真实面貌的情况下,仍然在对后现代人云亦云乃至是想当然地大加挞伐,这种大批判式的扣帽子、打棍子式的武断行为,的确不能不让人感到忧虑。

然而,后现代究竟是什么真实面目?狰狞?丑陋?时髦?抑或是另类?

只有认识了后现代,了解了后现代,我们才能以更加客观、更加公正、更加宽容的心态看待后现代,从而理解后现代。

为了让普通读者甚至是没有后现代相关知识背景的读者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后现代的基本面貌,我们引进了“后现代交锋”这套曾在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广受读者欢迎的小丛书,推荐给国内的读者,旨在普及后现代及其相关的基本知识。

“后现代交锋”丛书目前计划出版25种,首批推出14种。每部作品篇幅虽小,但整套丛书内容涵盖面却相当广泛。它几乎收罗了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思想家的主要论述,触及到当代世界性的重大理论问题,涵盖了西方近十多年来在知识文化界中所产生的许多重要的争论和热点问题。丛书的主要意图是介绍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代科学及人文诸领域中引发的争论和挑战,通过诸多聚讼纷纭的当代思想文化热点来阐明后现代性。在这里,“交锋”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性的挑战以及现代性对后现代挑战的回应与反击;二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内部各种观点之间的冲撞:质疑与回应、批判与反诘、解构与重组。

“后现代交锋”丛书文字浅显,领域广泛,知识新颖,话题众多。既涉及到人文领域的大师们的学术思想及其社会影响,如尼采、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福科、德里达、拉康、鲍德里亚、乔姆斯基、萨义德、利奥塔、艾柯、巴特等人以及历史的终结、酷儿理论、心理分析、后女性主义、全球化、非人、历史书写等议题;也涉及到科学与科学家的学术思想及社会影响,如爱因斯坦、霍金、道金斯、达尔文、弗洛伊德等科学家和与科学技术直接相关的库恩、麦克卢汉、哈拉维等人以及科学战、虚拟实在、基因改良食品、自私基因、大科学的诞生等议题。丛书还提出了许多后现代主义概念,如,用发明代替发现,用建构代替实在,不存在进步的目标,价值的破坏,启蒙价值的消逝,超越线性历史,以及激进主义方法论,想象科学,后女性主义等等。

正如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所言,这些有趣而新颖的后现代“时期”的议题和概念,丰富和拓展了后现代多元文化论域,具体化了后现代多位理论层面,使人能开拓文化视野,深化问题意识,获得阅读广度,进而有可能在全球化问题框架中思考新世纪的中国立场和文化身份问题。

作为一个既成事实,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在西方已经出现了半个世纪,其影响遍及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已经从哲学美学和文化领域进入经济、法律、日常生活领域,甚至进入了国际政治和科学领域。其“声势之浩大,波澜之壮阔,立意之尖新,分析之犀利,触角之多元,内涵之丰富,理论之复杂是当代任何一个思潮所无法比肩的”。(王治河语)

如今,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已经20年了。作为当代西方最重要的一股文化思潮,我们不应该像曾经对待实用主义和存在主义那样,采用简单化的方法来处理这样一场异常复杂、深刻的思想运动。在中国,可以说,后现代性与现代性之间的战斗和纷争远未有穷期。事实上,后现代主义的某些思想给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失误已经敲响了警钟,并且还将继续敲响警钟!

“后现代交锋”丛书为我们以更加开放和宽容的眼光来关注后现代,了解后现代,实事求是地研究后现代,提供了从未有过的鲜活材料和多重视角。无疑,这套丛书的出版是一次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博览会,它将会吸引更多的读者来分享这次思想的盛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