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傅璇琮:学者睿智与编辑慧眼

2005-03-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假如需要举出一家国内出版社其特征是编辑兼具学者之功力或潜质,但凡读书人都无法忽略中华书局。” 《中华同人学术论集出版说明》,2002年)在中华书局编辑与学者相统一的90余年历程中,傅璇琮先生无疑是一位最具代表性人物。最近,他出版了《唐宋文史论丛及其他》 大象出版社2004年10月 ,更集中地体现了这

一特点。

该书是傅先生论文的结集,最早的写于1958年,最晚的写于2003年。共分六编:甲编是有关唐代翰林学士研究的论文,重在探讨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乙编是唐宋时期作家作品的考索与学术著作的评论,重在文献的发覆与辨证;丙编是为他人学术著作撰写的序言,重在与学界同仁的切磋与交流;丁编是怀念前辈学者的文字,重在宏扬独立沉潜的学术精神;戊编是编辑图书时撰写的出版说明,重在叙述从事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体会;己编是唐代文学学会的规划与策划文字,重在表现唐代研究求实、创新、团结、奉献的学术风气。

在学术研究方面,傅先生大多从史料清理入手,对过去的成就作细致、求实的考析,而不囿成说,故而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其中有“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数句,传统的解释都认为“家君作宰”是说王勃的父亲于前几年出为交趾令,而“路出名区”则是指王勃这次前去探望父亲,路过洪都这一名城大郡。但这种解释即使从语法结构上说也是有毛病的。傅先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王勃生卒年的考证、王勃获罪与其父受牵连被贬的论析,否定了传统的说法,得出了新的结论:“那一年秋天,是王勃陪同他父亲一起去交趾,后来在回来的路上,王勃不幸于渡海时堕水而死。”“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洪都大府,都督雅望,人杰地灵,真是‘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而对此种情况,家父是往远地赴县令之职,因而途经此名区,而自己何知,竟得以亲逢这一盛会。”这样的解释,不仅使王勃此文理解的误区得以纠正,而且使王勃事迹研究的重大疑点得到了澄清。

傅先生作为一位编辑出版家,对于学术著作,以其深邃的洞察力,披沙拣金,成就了众多的名山事业,在这一过程中也融进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收在本书乙编中的《读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一文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点。这篇文章最早刊于1962年9月23日《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专刊。当时傅先生还不到30岁,接受了《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的编辑任务,并几番细读全书。他在这篇文章中对于《汇编》的成绩、可以商榷的地方、应该增补的部分,作出精当而全面的研究。尤其是应该增补的部分,读之令人赞叹。如书中有这样一例:“颜真卿有一首《咏陶渊明》,……这首诗对后世颇有影响,南宋一些人以忠义目陶,大多受颜诗的启发。又如《文选》五臣注说:‘潜诗晋所作者皆题年号,入宋所作者但题甲子而已,意者耻事二姓,故以异之。’北宋的思悦驳斥五臣的说法,说:‘渊明诗有题甲子者,始庚子距丙辰,凡十七年间,只九首耳,皆晋安帝时所作也。’这是陶诗批评史上一个著名的论点。然而颜真卿的诗中已经有这一说 题诗庚子岁 。颜在思悦前,思悦之说大约本此。”不仅补充了一条重要资料,还对这条资料的来龙去脉作了清晰翔实的考察,读之令人信服。傅先生特地把这篇文章收入《论丛》,并在该书的《前言》中颇有感慨地说:“这次阅读校样,重读……1962年9月所写的《读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我真惊讶,文中所提及的一些书,我竟很陌生,好像没有读过;我真觉得,现在要我来写,是绝对写不出来的。我由此有这样一种感受,就是我们做学问,确不必有什么政治牵挂之虞和世态炎凉之辱,真如我为《李德裕年谱》新版题记所立的标题:‘一心为学,静观自得。’”当时傅先生的个人背景更为特殊,他在1958年初,因所谓参与筹办“同仁刊物”,被错划为右派,于同年3月被迫离开北大,至商务印书馆做编辑,后因商务与中华出版任务调整,又转至中华书局。他是在政治上备受压抑的情况下,又是在中华书局的特殊环境中从事编辑工作与学术研究的,而自己确定的一心为学的志向,使得他坦然面对一切挫折与屈辱,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程千帆先生1998年所作的《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总的说来,在本世纪最后三十年中,傅先生所取得的成绩是卓著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从他的实践来看,几十年中,他是在不知疲倦地有目的地追求。他的追求看来很明确,用成语来说,就是《孟子》所说的‘善与人同’;《荀子》所说的‘学不可以已’;《礼记》所说的‘在止于至善’。”说得非常精当,由学者的潜心治学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加上编辑的求真务实与学界老中青三代学者精诚合作,从而引领唐代文学研究群体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健康有序地发展,形成良好的学风,这应该是傅先生的重要贡献。这些学术贡献与傅先生几十年来的治学途径与坎坷历程,都在本书中体现出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