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再看文化名人

2005-03-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跨国性“比较文学”的快速复兴和迅猛发展,本土性的文学比较在其刺激和影响下也走向了进一步的自觉和深化。拥有古今中外丰厚文化资源的现代文学研究者的“比较意识”、“创新意识”和“文化研究意识”,自然由此也得到了不断的强化,他们不满足于学科水平的现状,力求不断更新和完善理论批评方法以拓
宽学术视野,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学术水平。李继凯博士即是具有创新意识和高度学术敏感的诸多学者中的一位。他的近著《全人视境中的观照―――鲁迅与茅盾比较论》,就是关于鲁迅和茅盾两位文化名人的一部厚重的学术专著,诚是在“往事并非如烟”基础上进行的名人比较研究的可喜收获。

回眸鲁茅比较研究,学术界多围绕着鲁茅友谊、鲁茅小说比较、鲁茅文化性格比较、文艺批评比较等方面展开,且多为单篇论文,而关于鲁茅二人全人比较研究却相当薄弱,更无系统的专著问世。《全人》则填补了这一空白。该书从“人学比较”研究的角度,运用“全人观照”的眼光,既真实记录和梳理了鲁茅的生活经历,又透视了他们的全景人生和文化创造。其间也渗透着作者作为当代学人的人生感悟和现实幽思。

综观全书,鲁茅的相同之处主要在于:他们都是相对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大师和现代文体大师;同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终生守持着进取和创造的渴望;同样有着事业的辉煌和挫折;同样渴求着朋友情谊与异性之爱;同样存在着“围城内外的悲和喜”等等。鲁茅的相异之处则主要表现在:文化性格上,鲁迅偏于阳刚;茅盾则偏于阴柔。文化姿态上,鲁迅更具前卫性、先锋性,是开路派;茅盾则更具理智性、建构性,是稳健派。在现实主义创作上,鲁迅更冷峻倔强;茅盾则较平和冷静。在文体创造上,鲁迅的现代白话小说文体和现代杂文文体更具“哲诗”特征;茅盾的现代长篇小说文体则更具“史诗”特征。在交友和婚恋方面,鲁迅爱憎分明,主意已决便勇往直前;茅盾则谨言慎行,在真爱面前也隐然退缩。晚年生活,鲁迅人老更刚,战斗弥坚;茅盾则冷暖自知,随遇而安。此外,书中的延伸比较和当代性思考,也可以引发读者对鲁迅与茅盾不同人生与艺术范式的深长思考。

从参考文献和涉猎的学理知识之宽广度可见,《全人》的前期积累和准备工作是相当繁复和充分的。众所周知,鲁茅研究成果之丰业已令人咂舌,欲求新求异,确是极其困难。作者勉力来做如此“沉重”之工作有何意义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三。其一,深刻质疑“神话化”或“妖魔化”鲁茅的倾向,还大师以名人与常人同体的本来面目。其二,站在比较文化、比较文学的视野中重读大师,为现代文学的纵深研究铺路搭桥,从而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文化和艰难的文化创造,也更利于“名人文化”的广泛传播。其三,文学大师或文化名人自我精神生命的延续和对当下文化创造的潜在影响,以及作者不遗余力地呼唤某些文人良知的意图和当下之思或许更能引起读者的反思。读书可以明理,读者在品味鲁茅人生的得与失、功与过的同时或许可以得到某些人生的启示和一些做人的道理,同时对非玄学化的学术研究也增加了几分亲近之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