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草完明治维新史吟到中华以外天

2005-03-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黄遵宪是地位最显著、成就最突出的一位。1877年(光绪三年),他随何如璋出使日本,任使馆参赞。作为使臣,黄遵宪竭尽全力维护国家的利益,琉球事件就是一个例证。据梁启超回忆:“先
生于光绪初参何子峨星使(如璋)幕府使日本,其时正值琉球事作,何使所与总署及北洋文牍,吾近顷乃获见全案。凡往返数十函,殆十余万言,皆力主强硬手段。策日本当时国势,谓我若坚持,彼必我屈,洞若观火,纤悉周备。其出先生之手者,十七八也。而政府不能用。”(《饮冰室诗话》)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不能保护琉球,结果琉球被日本吞并。黄遵宪后来写《琉球歌》叙述此事的经过。愤慨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黄遵宪在处理大使馆工作之余,他与日本人士有广泛的接触。由于黄遵宪学识渊博,又擅长诗文,日本知识阶层对他十分倾倒。据日人石川英说:黄遵宪到达日本后,“执经者、问字者、乞诗者、户外屦满,肩趾相接,果人人得其意而去。”(钱仲联《黄公度先生年谱》)这话也许有些夸张,但从《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遗稿》中看,仅与黄遵宪进行笔谈的,在日本汉学界中就有相当一大批人,著名者如源桂阁(大河内辉声)、石川英、龟谷省轩、?鹿门、石川鸿斋、松本强哉、内村绥所、青山延寿、加藤樱老等。他们通过笔谈研讨中国古代文化和中日文化交流。从先秦典籍谈到杜甫、苏轼,从金圣叹批“三国”,谈到古典小说戏曲《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西游记》、《肉蒲团》、《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等,也谈到日本的名著《源氏物语》。黄遵宪对于《红楼梦》尤为赞扬,他在笔谈中说:“《红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者,恨贵邦人不通中语,不能尽得其妙也。”“论其文章,直与《左》、《国》、《史》、《汉》并妙。”又说:“编《红楼梦》者乃北京旗人,又生长富贵之家,于一切描头画角,零碎之语,无不通晓,则其音韵腔口,较官话书尤妙。”黄遵宪对《红楼梦》的高度评价,说明他十分重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以中国有《红楼梦》而自豪。但黄氏并不妄自尊大,当他了解到日本《源氏物语》的描写题材类似《红楼梦》时,他说自己“恨不通日本语,未能读之”,对日本的优秀小说,他也是心向往之。他说:“今(日本)坊间流行小说,女儿手执一本者,仆谓亦必有妙处。”可见黄遵宪对日本文学也很看重。这和当时中国士大夫中那些坐井观天、思想狭隘的人相去何止千里。

黄遵宪在日本与知识界的交往方式很多,除笔谈、诗词唱和外,他也为日本学界人士写序、题跋,评诗、论文,极受学界推崇,除日人的记述外,当时正在日本游览的王韬也说:“日本人士,耳其名仰之如泰山北斗,执贽求见,户外屦满。而君为文提倡风雅,于所呈诗文率悉心指其疵谬所在。每一篇出,群奉为金科玉律。此日本开国以来所未有也。日本文教之开,已千有余年,而文章学问之盛,于今为烈,又得公度以振之,此千载一时也。”(王韬:《日本杂事诗・序》)这话也有夸张,但从中仍可看出黄遵宪在日本的影响之大。

黄遵宪是一位胸怀壮志的爱国者,当时中国正处于西方殖民主义者虎视眈眈之下,他是盼望祖国富强以抗击外国侵略的。他来日本后,看到日本由于明治维新后以学习西方为导向进行社会改革,因而国家日渐富强。他由此想到,如果中国在这方面学习日本,必然也能强盛。正因为黄遵宪怀着此目的,故他在工作之余,广交日本社会各阶层人士,搜集资料,研究日本的历史和现在,草拟《日本国志》,又写了《日本杂事诗》两卷。目的在了解日本由弱变强的历史,总结明治维新的成就和经验,以资中国借鉴。

《日本国志》共40卷50万言,是中国近代系统研究日本的第一部巨著。“厥功洵伟”,“海内奉为瑰宝”(狄葆贤:《平等阁诗话》)。黄氏以巨大的毅力,克服收集资料、考古征今、编纂校雠等方面的种种困难,历时八九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史书。在拟草《日本国志》初稿后,他又“网罗旧闻,参考新政,辄取其杂事,衍为小注,串之以诗”,写成《日本杂事诗》二卷。这两部书实为姐妹篇,二者的中心内容,都是在肯定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社会的进步、政治的改革,以及经济、科技、教育、文化飞速发展的成就。他将《日本国志》称为“明治维新史”,足以证明《日本国志》的性质。

他在《日本国志・凡例》中说:“日本变法以来革故鼎新,旧日政令,百不存一。今所撰录皆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以西法为榜样,黄遵宪之所以详今略古,又对西法考录详备,目的就是为了总结明治维新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社会改革提供借鉴。他的《日本杂事诗》是一部诗体的“明治维新史”,是日本“崇尚西学,仿效西法,丕然一变其积习”(王韬:《日本杂事诗・序》)的艺术再现。可以这样说,《日本国志》与《日本杂事诗》同是肯定和赞颂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学习西方、实行政治变革、推动社会进步的两部书,所不同者,一为史书,一为诗歌。

启发中国人民向日本学习,走日本明治维新的道路,是黄遵宪撰写《日本国志》和《日本杂事诗》的主要目的。他深刻地感悟到:日本如不实行以学习西方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变革,就不可能有国富民强的今天。

《日本杂事诗》两卷,凡154首,1879年(光绪五年)有北京同文馆聚珍版刊本(称原本),后又有增删、修改,成200首,仍为二卷,这就是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长沙富文堂刊本,黄遵宪称为“定本”。今论《日本杂事诗》均以长沙富文堂刊本为准。

《日本杂事诗》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或记述中日友好的历史(《立国扶桑近日边》、《避秦男女渡三千》);或赞颂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做出贡献的中国学者朱之瑜(1600―1682),日本尊称为舜水先生(《海外遗民竟不归》);或书写唐代中日两国人民一段动人的情谊(《檀腹琵琶出锦囊》),诗中洋溢着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表达了诗人希望中日两国友好相处、敦为睦邻的美好心愿。

《日本杂事诗》更为重要的主题是礼赞日本明治维新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新变,从而激励国人奋发自强并以之为借鉴。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推行一系列的新政策,概而言之,有如下三方面,即“文明开化”、“富国强兵”和“殖产兴业”。《日本杂事诗》以四分之一的篇幅描述了这三方面的成就。

明治维新后日本所推行的“文明开化”,是包括近代科技、文化教育、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在内的一次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它的宗旨是以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榜样,实现日本资产阶级社会的近代化。黄遵宪认为这点对中国尤具借鉴意义。在《日本杂事诗》中有大量的诗描述了日本的新式教育、各类专门学校、海外留学以及科技的进步。如诗人书写救火车的一首:

照海红光烛四围,弥天白雨挟龙飞。才惊警枕钟声到,已报驰车救火归。(第四十七首)

日本常患火灾,近来学习西方,设消防局,专司救火。“弥天白雨挟龙飞”,可见救火水龙的威力之大,故才有末二句灭火的迅速。另有写照相的一首云:

镜影娉婷玉有痕,竟将灵药摄离魂;真真唤遍何曾应,翻怪桃花笑不言。(第一百七十五首)

像这种威力如此之大、速度如此之快的救火车,以及神奇的摄影术,当然是资本主义科学发展的新产物。诗人对这种科学上的新技术、新事物,总是充满着欣喜和羡慕的感情,并纳入自己的审美视野,这也反映了诗人先进的思想和开放的意识。

类此的诗篇还有写医院(“维摩丈室洁无尘”)、博物馆(“博物千间广厦开”)、博览会(“左陈履宪右冠模”)、新农艺(“重译新翻树蓄篇”)、人工授粉(“初胎花事趁春融”)等。这对当时的中国读者,确实感到别开生面,耳目一新。黄遵宪写这类诗篇,又详加小注,是希望中国人由此得到启发,维新变法,学习日本。

日本山青水秀,鲜花遍地,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海岛之国。黄遵宪在这里住了五年,每逢休息,他即邀友人游览日本的名山大川,欣赏日本的樱花,他有诗回忆道:“一日得闲便山水,十分难舍是樱花。”(《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之四)在黄遵宪诗集中有不少抒写这方面题材的诗作。《日本杂事诗》中写富士山的终年积雪,墨江的樱花,东京的斗花会,都很有特色。请看写富士山的一首:

拔地摩天独立高,莲峰涌出海东涛;二千五百年前雪,一白茫茫积未消。(第二十三首)

富士山,是日本的第一大山,海拔三千七百余米,状如芙蓉,四面皆同,积雪洁白如玉,终年不化。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绘出富士山的雄姿,写得很有气势。

诗人还写有《樱花歌》记述日本人民观赏樱花的盛况:“墨江泼绿水微波,万花掩应江之沱,倾城看花奈花何,人人同唱樱花歌。”

黄遵宪出使日本五年,对日本及其人民怀有浓厚的情谊,他传播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并做出了巨大贡献。1882年(光绪八年)春,黄遵宪调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日本大沼子寿等友人在墨江酒楼为其饯行。诗人赋诗云:“海外偏传文字缘,新诗脱口每争传。草完明治维新史,吟到中华以外天。”黄遵宪在日本五年留下了无数的文字缘,他的《日本国志》和《日本杂事诗》等诗歌为中日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的友谊谱写了宏伟壮丽的乐章。中日两国人民永远怀念中国近代史上这位著名的外交家、文化使者和诗人。今年夏历二月二十三日是黄遵宪逝世100周年,特写此文以为纪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