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散文》:以平常心为平常人办刊

2005-03-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百花文艺出版社的散文书籍一直有着很高的美誉度,可以说对中国散文事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而说到百花的散文书,读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百花的《

散文》期刊。那是一本在散文爱好者中影响力、发行量一直独占鳌头的纯净、温润、大方、清雅的期刊,也是全国最早的散文期刊。“格高境阔、文洁意新、继承传统、发展创新”是《散文》始终坚持的16个字。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散文》主编刘雁说:“所有照亮黑暗启迪心智的思考,都被《散文》收藏;所有为丰富汉语写作形式上的可能性的努力,都被《散文》珍视。远离应该远离的,亲近应该亲近的,表述值得表述的……”或许正因如此,《散文》才始终是《散文》。

坚守纯文学这片净土,是《散文》矢志不渝的宗旨。从1980年创刊至今,《散文》已走过了25个春秋。一个刊物能25年如一日地远离喧哗,固守纯文学的绿洲,实属不易,从这个意义上说,《散文》有着非同寻常的深厚传统和定力。25年里,《散文》的编辑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散文》的个性、气质却有着它的一贯性,《散文》的编辑始终怀着一种沉重责任,那就是,让《散文》成为它自己,让美丽的汉语言得以尽情地展示。

25年来,《散文》始终坚持以平常心为平常人办刊,关怀人生、贴近灵魂。不以逸事、绯闻和低级趣味来吸引读者,不将虚伪的文字贯以华美的名义。高雅厚重、平白深刻的笔触下,是对生活的描述,也是对生活的思考。《散文》从来不曾也不愿在所谓的文学圈子里徘徊,它以其谦和的胸襟包容了很多名不见经传的民间作者,使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力量团结在《散文》周围。《散文》没有那种居高临下、故作姿态、空洞无物的文字,但《散文》的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又从不曾以牺牲文学性和创新精神为代价。翻开《散文》,读者会惊异于其质朴中暗藏的机锋,拙朴中透露的睿智,惊异于其着眼浩大深邃而能落笔于人们熟识的平常细末之处。

25年来,《散文》走过了中国散文创作的高潮和低谷。在纯文学创作及纯文学杂志“边缘化”的时候,在网络、影视等媒体以其空前的强势姿态介入人们生活的时候,在读者和作家的兴趣发生转移的时候,《散文》却依然坚持其办刊宗旨不动摇。同时,《散文》也采取了更加主动、务实也更有时代感的策略,在坚持传统审美标准的同时,增加了新的因素。努力体现其文学性和商品性的完美结合。增设了一些专栏,贾平凹、车前子每期与读者对话;开辟了一些新栏目,赵毅衡笔下的欧洲拓宽了读者的视野和心空,一些有吸引力的、个性化的、新鲜活泼的解读得到了展示,使古典主义借现代人的观念得以复活;吸纳了一些有实力,有亲和力的作者,一批初露锋芒、活力四射的青年作者展示了他们对人生独特的思考;一些实验性的写作方式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一些篇幅较长的、思路较宏阔的文章,成为流行文体和日益极端的快速阅读的一种纠正……在保持着其一贯风格的同时,《散文》的开本、装帧也更具现代感。所有这些,都使《散文》在继承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顺应着时代前进的力量,走在自然而然的路上。

真正好的东西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散文》的良苦用心赢得了读者的信任和喜爱,并使其获得了与之匹配的品牌效应。贾平凹、余秋雨等许多文学大家的第一篇铅字散文都源自《散文》,许多文学爱好者也是从《散文》开始其文学之旅的。如今,依然有很多作者将其作品能在《散文》上面世作为人生的大事和幸事……越来越多的专业批评机构把《散文》列入权威的纯文学杂志,越来越多的选刊类杂志日益关注《散文》。肖复兴在检阅2003年散文创作时,曾真诚地认为,《散文》刊发的《1978之恋》是最为优秀的一篇。广东的一位文学批评家也认为,最优秀的散文要到《散文》中去找,并指出,在2002―2003年度,刊登于《散文》的余光中的《另一段城南旧事》、李汉荣的《父亲和他用过的农具》、人邻的《那古老,幸福,忧伤的……》是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3篇文章。《散文》的品牌效应还体现在颇为成功的书刊互动上,以《散文》的名义推出的单册书和丛书均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包括主推新锐散文作者的“后散文丛书”、以刊物栏目名称而衍生的“看、听、读文丛”,这在纯文学书刊推广上也算是一个奇迹。

《散文》的出版者认为,人们除了日常的生活需求之外,还需要一种沉思的品质、一种诗人的格调、一种悲悯的情怀。因此,一本好的文学刊物,它当然要尊重人们的日常欲望,但更为重要的,它理应对破坏爱、善与和谐的力量表示自己的不妥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