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袁世凯之外孙李立扬

2005-03-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生于印尼雅加达的华侨李立扬(Li YoungLee,1957 )7岁时为逃避印尼反华浪潮而跟随父母定居美国。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外祖父是袁世凯,父亲李阔远(LeeKuoYuan,音译)曾依附于一个国民党将军,解放前当过毛泽东一年不到的私人医生,后去雅加达。由于见疑于印尼总统苏加诺,李阔远在1958年成了政治犯,身陷囹圄一年

半,后来逃离印尼,辗转澳门、香港和日本五年后,于1964年举家去美国定居,最后当了长老会牧师。李立扬先后就学于匹兹堡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和纽约大学,毕业后在包括西北大学、爱荷华大学在内的多所大学任教。1990年旅行中国和印尼,调查家世,回美国后发表回忆录《带翅膀的种子》(The Winged Seed,A Remembrance,1995)。李立扬对诗的执着追求如同虔诚的教徒笃信宗教。他相信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或说的每一句话,是同宇宙或上帝展开对话。

这个大男子汉感情细腻,在回忆他的家人时,总是带着深情娓娓道来,使读者感到无限的温馨。例如,他的《礼物》(The Gift):

为了拔出我手掌上的铁刺/父亲轻轻地讲一个故事/我望着他可爱的脸,不看手术刀口/在故事讲完之前,他已经/去除了我以为会致我于死命的铁刺/我不记得故事的内容/但依然听见他的声音,一口/深水井,一声祈祷/我记得他的双手/两把衡量温情的量器/放在我的脸上/他把克制的激情/举过我的头顶/假如你那天下午来这里/你会以为你看见一个男子/把什么东西植入小孩的手掌/一滴银色的泪,一小团激情的火焰/倘若你跟随那一个男孩/你会来到这里,在这里/我弯身于我妻子的右手/看我如何小心地/削她的拇指甲/使她毫无痛意/望着我给她挑刺/父亲像这样地抓住我的手/那时我才七岁/并没有拿起那铁刺/当时我想道/会埋葬我的铁刺/这个小杀手/深深地扎进我的心里/我并没有举起我的伤口哭喊/死神降临了!/我做了一个小孩/收到礼物时该做的事/我吻了吻我的父亲。

又如他的《我要母亲唱歌》(I Ask My Mother to Sing):

母亲先唱,祖母也跟着一起唱/母女合唱,好像是两个小姑娘/如果父亲健在,他会拉起手风琴/身体摇摆得像一只荡漾的小船/我从没去过北京颐和园/没有伫立在那条大石舫上/凝望雨打昆明湖/看草地上的游人纷纷避雨/但我爱听唱这支歌/唱那托起雨水的荷花/倾身把过多的雨水泼入湖面/重新挺身接纳更多的雨水/母女俩已经开始哭泣/但谁也没有停止歌唱。

诗人以抒情的笔调,把亲人之间的关爱,把小家庭与历史、与对故国故乡的思念和现实联系起来,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再如,他收录在新诗集里的一首诗《犯愁的话》(Words for Worry,2001)把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的内心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

为父亲操心的另一个词是犯愁/犯愁把水烧开了/冲泡半夜里的茶/犯愁修剪小孩的指甲/在李立扬唱催眠曲/哄他入睡之前/钟爱儿子的另一个词是喜悦/还有一个词儿藏在我的心底/另一个犯愁是为走开的人/还有一个犯愁是为回来的人/想儿子有许多的话/他梦中想起了我们大家/他的玩笑给我们的冬天带来快乐/他撒谷引来了一只只鸟雀/但操心的父亲只有一个词:犯愁/有时一个人扮演两个人的角色/有时一个人所显露的神秘/连他自己也无法理解……

李立扬的处子诗集《玫瑰花》(Rose,1986)获1987年纽约大学德尔默・施瓦茨纪念奖,第二本诗集《在我爱你的那座城市》(The City in Which I Love You,1990)作为美国诗人学会拉蒙特诗歌选集出版。近作《我的夜晚篇》(Book of My Nights,2001)也仍然不失为感人至深的抒情诗集,获美国图书奖、兰南文学奖、白垩粉作家奖、伊利诺斯艺术委员会奖、宾夕法尼亚艺术委员会奖、国家艺术资助奖等。

  •   平山的故事,为观众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启示:生命的意义从不在功名利禄的堆砌,也不在波澜壮阔的经历,而在用心感受每个日常瞬间的美好;人生未必需要轰轰烈烈,于平凡之中,照样能寻得属于自己的幸福与诗意。【详细】

      《英歌》在尝试拓宽民俗舞剧的边界,进行深度的传统当代表达,这种勇气是值得肯定的。它可能引发热议,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商业上取得成功,但其对母题的开掘深度和文化元素的融合程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详细】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改革任务,并对文化建设作出专题部署,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了全面指引和根本遵循。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经核实,此为固定搭配),贯彻落实全会有关文化建设的部署要求,全面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力量和支撑作用。【详细】

      【详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