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另类科学的历程

2005-03-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另类科学的历程,语带双关。《中国类科学》是“另类科学”的历程,因为它反映了中国另类科学在一段特定时期内的发展历史;也是“另类”的“科学的历程”,因为它也坦诚地记录了作者从一个坚定甚至狂热的科学主义者向反科学主义者转变的探索道路。作为作者思想发展演变的痕迹,本书中也有不少不相协调的地方。惟其如

此,读者才可以和作者一起共同走过另类科学的历程,体验探索真理的困惑与快乐。

本书所涉及的另类科学范围很广,既有像水变油、量指测姓这样的江湖骗术,也有类似法轮功具有邪教性质的活动;既有胡万林这样的非法行医,也有植物感情、水晶头骨、人是太空人的试验品这样的明显胡说,还有“黑科学”以及违背非线性科学基本常识之类的科学笑话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其中最有影响、参与人数最多、学术性最强、争议最大的还是人体科学。在有关人体科学的“研究”方面,其实已经有不少著作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就是立场完全对立的辩护派和反对派。辩护派认为人体科学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科学革命,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功。而反对派则贬之为彻头彻尾的伪科学,纯属妄想、轻信和欺诈,除了魔术表演之外没有任何经得起推敲的严格试验。本书可能是第一部真正试图以学术眼光来研究这一重大学术现象的著作。

应该说,对这个话题的探讨本书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例如像钱学森这样的重要人物,在本书中没有专章的重点论述是令人遗憾的。当然,在国内目前的学术环境中,要涉及钱老这样重要人物的高争议话题的阻力是可以想见的。

个人感觉,本书的价值与其说是得之于对中国类科学深入广泛的实证资料研究,还不如说主要是得之于对科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得之于宏阔的视野。如人体科学之争的焦点当然是所谓特异功能是否存在,即某些宣称的事实是否属实,双方辩论者几乎都是在素朴的事实观上争论。作者利用科学哲学的相关成果,如观察渗透理论、亚决定性、科学划界的复杂性等指出,迄今为止的相关成果并不足以给这一问题下结论。这一评判看似消极,其实是给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

总体上说作者在讨论人体科学现象时,是注意科学精神的弘扬的。具体表现是,不是仅仅注意所谓结论是否正确,而是更注重辩论是否符合逻辑,论证是否有效。例如,他本人虽然不太相信人体科学,却认为批评人体科学的人许多论证是无效的。他认为,科学现有的观点、常识并非是衡量某个新事实是否正确的标准。而像某著名学者那样以特异功能现象无关国计民生来否定相关研究更是不得要领。像这样的地方,在某些头脑简单的人看来作者简直是自挖墙脚,而实际上正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是尊重科学的体现。

但是由于作者本人是从反对派蜕变而来,所以在许多地方还保留了反对派的态度,这就多少影响了本书的学术水准。比如说相关访谈,不仅可以采访人体科学研究者,人体科学研究的受试者更应该去采访。这是一个特殊的科学研究的参与群体,不像一般人体生理、心理乃至社会学研究的受试者,这些人在研究中的地位要高得多,常常会主导研究结果。尤其是这些特异功能人大多是小孩,那么人体科学发展的过程也是他们发育成长的过程,他们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成长遇到了什么样的困扰?他们会遇到什么样的心理问题?他们在到处走穴表演的同时是怎么完成他们的学业的?他们的家长是如何看待和利用这种机遇的?特异功能人当时除了进行所谓的科学研究外,还为某些特殊部门服务,他们的评价如何?相互关系是如何演变的?甚至于这些人长大后的感情生活方面与普通人相比有何差别等等。

本书一个引起很大争议的观点就是著名的“伪科学也可以是科学”,正是这个观点促使作者选用“类科学”来代替常用的“伪科学”。作者的思路其实并不像乍看起来那么怪异、荒谬。关键在于“科学”一词的含义过于模糊,我们常常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至少存在着两种常见的含义,我分别称之为“描述性”和“规范性”。所谓“规范性”意义的“科学”,是个褒义词,其意义近似于真理、好的、正确的、应该相信的。而所谓“描述性”意义的科学,是某种研究活动,是一种社会学现象,可以对其采用经验性的考察。这个意义上的“科学”一词,本身并不预设其观点主张是否正确、可靠。这是社会学家如SSK看待科学的思路。因此看似耸人听闻的“伪科学也可以是科学”的说法,其实翻译过来就是作者在书中多次宣说的一个很平常的结论:“某些观点和主张不正确的研究活动在社会学意义上与普通的科学是类似的,不可区分的。”

通常我们谈及科学,往往都是在寻求不容置疑的真理,寻找绝对可靠的指南,所以当听说伪科学也是科学时,当然不能容忍。可是,所谓科学知识绝对正确,不包含错误,这样的科学主义思想是站不住脚的。一旦我们放弃了这样的主张,我们就有可能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科学(包括类科学)发展的因果规律,就能更加准确地认识作为人类活动方式的科学,就有可能挖掘出原先被遮蔽掉的科学的真实形象。这些在不理解的科学主义人士看来,似乎就是反科学行为,其实这反而是在科学的二阶研究中坚持科学精神的表现。

阅读本书我时常有这样的感觉,许多极富想像力的洞见和精辟的想法散见在书中,却没有来得及深挖下去,也未能很好地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可见作者的另类科学历程才刚刚开始,更加激动人心的思想探索还在前方。让我们期待着能与他一起冒险,共同分享沿途更加绮丽的风光吧!

  (《中国类科学:从哲学与社会学的观点看》,刘华杰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