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双绣花鞋”遭遇“一双绣花鞋”

2005-04-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论争焦点:“一双”、“一只”两年纠纷1.北京爆炒《一只绣花鞋》

2000年9月,被标榜为“中国当代恐怖小说先驱”的《一只绣花鞋》出版,作者张宝瑞被称为是

“文革”时期手抄本文学代表作家之一。诗人汪国真在该书序中写道:“知名作家张宝瑞的手抄文学《一只绣花鞋》终于问世了。这一流传了数十年的手抄本历经风风雨雨,就像一株异草展示在世人面前。”汪序还说:“在‘文革’中流传最广的故事和手抄本就是《一只绣花鞋》―――‘文革’后,电影《雾都茫茫》便是取材于《一只绣花鞋》的故事。”

当年北京各媒体都大篇幅宣传《一只绣花鞋》。《北京青年报》登出《我想多找几双绣花鞋》的报道说,“文革”期间的手抄本小说《一只绣花鞋》,其魅力历经30年不减。如今原作者张宝瑞已将它正式出版。张宝瑞先后写了20多本手抄本小说。《一只绣花鞋》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2.《一只绣花鞋》源自《梅花党》

然而,沉默了近30年的《一双绣花鞋》作者况浩文向媒体透露张宝瑞的《一只绣花鞋》是剽窃之作。2000年11月30日,《重庆晨报》报道:“前天,《一只绣花鞋》的作者张宝瑞在电话中向我市作家况浩文作了解释,并对个别的失礼失实之处向况老道歉,并称将在再版时更改书名。”张对记者说,书前面的那个序言中“电影《雾都茫茫》便是取材于《一只绣花鞋》”的话,确系失实之言,是出版商在出书时擅自加上去的,他跟汪国真都不知道。至于书名,他则不承认是侵权。他说,《一只绣花鞋》是根据他在“文革”中写的手抄本《梅花党》的故事改编的,后者其中一个情节就叫“一只绣花鞋”,现在书商把它提出来作书名,也无不可。既然况老有意见,我已决定再版时把它改名为《绿色的尸体》。

《一双绣花鞋》于今年7月,在故事发生地重庆,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当初,《一双绣花鞋》的策划人白士弘与张宝瑞达成4点协议:《一只绣花鞋》停止出版和加印,今后要出版必须更改书名;汪国真写的那篇牛头不对马嘴的序必须撤掉;汪国真同意将《一只绣花鞋》收入白士弘策划的《“文革”手抄本经典文库》重新出版,前面必须加上况浩文写的该书的创作经过;曾以大半个版面报道过《一只绣花鞋》的《北京青年报》必须以同样的版面介绍《一双绣花鞋》及其作者,澄清事实,说明真相,消除影响,以正视听。

3.重庆捍卫《―双绣花鞋》

重庆文学界对《一双》与《一只》的评论持续了两年。

最近一期出版的《红岩》杂志认为,《一双绣花鞋》在重庆百姓中可谓家喻户晓,而张宝瑞的书名是在对读者进行误导。张宝瑞当年可能不知道传说的《一双绣花鞋》是谁写的,但他肯定知道这个作品不是他自己写的。他巧妙地把自己打扮成原创者,伪装成手抄本中一枝独秀者,这是一种文学上的巧取豪夺。

随着报道的深入,记者们竟发现了重庆人的“绣花鞋”情结。近两年来手捧手抄本找到况浩文的热心人有60多位,他们都表示,如果况老先生要告上法庭,他们就愿意提供证据。今年6月央视电影频道播放了根据重庆《一双绣花鞋》改编的电影《雾都茫茫》,背景墙上打出的图片都是张宝瑞的《一只绣花鞋》的封面,引起重庆市民的强烈抗议,重庆某媒体甚至打出“捍卫《一双绣花鞋》”的口号。8月25日重庆卫视推出《一双绣花鞋》专题片,再次把重庆人对这本“‘文革’第一手抄本”的回忆推向高潮。

当事人说法:“一只”有没有剽窃“一双”1.况浩文:“我因为《一双绣花鞋》进了牛棚”

虽然重庆市民为《一双绣花鞋》被“盗名”愤愤不平,原作者、72岁的况浩文反而显得很平静。在电话中他跟记者谈的更多的是“那天晚上看到绣花鞋时的心跳”。

记者 下称记 :《一双绣花鞋》讲的是抓特务的故事,您当时也是公安人员

况浩文 下称况 :这本小说就是取材于我从事公安工作的经历。我在公安战线上工作了5年,1958年创作了中篇小说《在茫茫的夜色背后》。1964年初,珠江电影制片厂找我把小说改成电影文学剧本初稿,但因为很快遇到“文革”,电影没有拍成。小说 电影剧本 却通过70份打印稿,变成手抄本到处流传。我妹妹在黑龙江插队,听到当时有许多人讲这个故事,就给我写信说,“绣花鞋”“穿”到北大荒来了。1980年我那个搁置了16年的电影剧本终于拍成了电影《雾都茫茫》。

记:有趣的是电影和小说的名字反而不如《一双绣花鞋》给大家的印象深。您经历过这种恐怖的场景吗

况:1951年全国镇压反革命,重庆展开了“3・13”逮捕行动。当时是凌晨四五点钟,我用手电筒照明,对一个女特务的住处例行搜查,突然看到穿衣镜下面有一双黑底白花的绸缎绣花鞋。我持枪扑向柜子后面,见到除了一双绣花鞋,别的什么也没有。这个场景给我感觉太强烈了,后来我就把它移植到小说和电影中。

记:当时广州有部很出名的反特务电影《羊城暗哨》,它与《一双绣花鞋》有关吗

况:《一双绣花鞋》的主人公沈兰有一个原型就在广州。他叫林念祖,解放前是地下党,做过美军的翻译官,后来在广东省公安厅侦查处任处长。1964年我到广州珠影修改剧本,林念祖先生还从一个老侦查工作者的角度给剧本提了一些意见,提得太内行了

记:听说您还因为《一双绣花鞋》进了牛棚

况:因为在重庆大家都知道《一双绣花鞋》,“文革”期间影响太大了,当时批斗《一双绣花鞋》的大字报贴满了四层楼高。1966年到1973年,我因为这部小说被关了8年牛棚。我被关进牛棚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说这是他的作品

记:文革后《第二次握手》从手抄本变成正式出版物曾经引起很大轰动,您为什么不趁热打铁出版《一双绣花鞋》

况:当时还有点私心,觉得才3万字的稿子太薄了,拿不出手,打算写了新的小说再合集一起出版。

记:您自己对1958年这件作品打多少分

况:合格。当时全国文化饥渴,这篇小说才能流传那么远。

记:前年张宝瑞曾经许诺,再版时会改换书名,但是我们看到最近出版的《一只绣花鞋绘画本》还是用了原名。

况:他在电话里头讲了会改换书名,可履不履行承诺是他的事情,我已经70多岁了,再也耗不起时间了。

2.张宝瑞:“一双”与“一只”是两个概念

记者未能联系到《一只绣花鞋》的作者张宝瑞,以下是《新闻晨报》记者对张的采访――

这根本就是两个故事,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作品。《一只绣花鞋》的创作是我在民间流传故事的基础上虚构而成,绝对是我的原创。为什么会不约而同都以绣花鞋为道具呢 其实这完全是一个巧合。而这种巧合是很多的,不存在侵权问题。“一双”与“一只”是两个概念。

(摘自《中国知识腐败档案》,赵郭明,卢一萍主编,新疆大学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