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灵魂的停泊与历险

2005-04-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如果你喜欢带有异国风味、神秘色彩、历险探索、爱欲交织、政治讽刺的书,那么,《灵魂之湾》这本小说可不要错过。

全书约莫二十万字,对于长篇小说而言并不算多,不过想要在有限的篇幅放入这么多的情节就有

赖于作者自身的写作功力。美国作家罗伯特・斯通以加勒比海的伏都教来连接前后主要场景,同时故事的节奏也像伏都教的鼓声,散发出一种梦呓似的异样吸引力,先缓后急却又声声催人,使得读者欲罢而不能。

《灵魂之湾》充满了象征式的写作细节,书中的伏笔自然不少,不过我想此类特色正是这本小说最吸引读者之所在。男主角麦克尔・埃亨是位乡下大学的美国文学教授,个性敏感细腻又喜欢幻想。他的太太是同一所学校的教师,从事乔叟研究,属于保守独立、讲求实际的人。两个人表面和谐无事的婚姻当中却充满了不理解和不信任,这种祥和的假象直到同校的政治系教授拉腊出现才被戳破。

来自于加勒比海的拉腊全身散发着诱人的气息,她是一位复杂而神秘的人物―――出生于美国,在一个早期的加勒比海英国殖民地“圣特里尼蒂岛”长大,又带着法国文化的特质,到欧洲接受高等教育,前夫是一位入籍古巴的法国左翼知识分子。她还见过卡斯特罗及著名的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在乡下的大学政治学系教的是第三世界研究,拥有财富却又似乎与毒品有关联。坦白地说,拉腊活脱脱就是一个文化“联合国”的具体形象。

接续的故事就围绕着拉腊和麦克尔两个人之间的情欲为主轴,开展出一段男主角前往岛国的神秘历险,同时也形成他在精神停泊之处的人生洗礼。从此,小说主角们的命运都起了本质上的变化。

刚开始阅读《灵魂之湾》时,我觉得这本书的节奏是很平缓的,斯通详细地介绍男主角麦克尔的居家情形、生活细节和来往朋友,同时表露出知识分子的理性是如何与本能的原始欲望相互冲突。不过本书的热闹部分,正是由拉腊诱使麦克尔分头前往圣特里尼蒂岛帮忙寻找她的内在生命和灵魂。在而后的情节发展里面,我们感受到理性渐渐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类原始欲望的激荡,包括原有的既得利益者和后来去到岛上的军人,种种的野心和贪婪布满在麦克尔的四周,肉体及财富的诱惑似乎都是那么容易地取得。当然,清醒以后的麦克尔会得到某些醒悟,不过他同时也发现自己已经付出了代价。只是作者抛出了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给我们自行思考:这种牺牲到底值不值得?

我们能够感受到罗伯特・斯通意图借由这方面的思考而赋予小说本身一种深层含义,也是对于当代美国政治现象的戏谑式地批评。小说中有一位来自于欧盟的荷兰籍大选观察员,他在岛上每隔一天就会开一台蓝白相间的联合国车辆出去,麦克尔曾经问他这个岛上刚结束的选举公平吗?观察员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只是说:“呵,美国人的亲信赢了,他们的新宠。”所谓“天真的美国人”到底所指为何?大概这是全书中最令人莞尔的阐释。

在情节丰富的表象之下,我总觉得《灵魂之湾》部分情节的交待不够自然,造成说服力不足的小小遗珠之憾。比如,让麦克尔由热爱到沉迷的女教授拉腊,在岛上历险的最后描写是她与教母之间的附体变化,虽然魔幻的色彩浓厚,不过此时其好友罗杰的突然出现,反而显得人工斧凿过深,难免有点突兀而令人费解。

此外,全书的最后一章倒也似曾相识。心爱的儿子在疏远麦克尔,更糟糕的是他在超市看见自己的太太和好友“亲亲密密”,无法宣泄心中不满的麦克尔想要“赤手空拳地把他们俩都杀死。”所以就带着猎枪前往夺其妻子和儿子的昔日好友家中。这种情节实在令人不能不联想到美国老牌作家,亦是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的《赫索格》。

罗伯特・斯通已经出版了七本小说,最新的就是这本2003年于美国出版的《灵魂之湾》。1937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他没有惊人的学历,但是第二本小说《亡命之徒》以“垮掉一代”的尼尔・卡萨迪为原型,让他获得了1975年的美国全国图书奖,至今笔耕不辍。斯通最新的写作计划是以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为背景,由一个传教士家庭处于二次大战之前的奋斗开始,以迁移到美国的阿拉斯加州为结束。作者简介

罗伯特・斯通(1937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生于纽约布鲁克林。1955年参加美国海军,退役后从事文学创作,发表过《镜厅》、《亡命之徒》、《黎明的旗帜》等七部长篇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熊和他的女儿》,其中《亡命之徒》获得1975年美国全国图书奖。

《灵魂之湾》[美]罗伯特・斯通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把握“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理论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