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转向与中心消解

2005-04-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美国比较文学学会2005年会于上月中旬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举行,中国内地有2名学者应邀出席了这次会议。此次大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学研究大幅度地转向文化研究,文学的边界向其他学科领域挪动,变得更加模糊和不确定,体现了文学研究与多学科的交叉的强劲趋势。大会主题为“时间、空间与形式上的诸种帝国主

义”(Imperialisms Temporal,Spacial,Formal),在大会设置的60多个专题中,“语言,政治,抵抗”,“帝国主义,霸权,生物政治学”,“文化市场政治学”,“精神分析与抵抗策略”,“比较文学,文化研究与比较文化研究”,“征服与反征服:美国的跨文化境遇”,“现代文学与世俗文化的兴起”,“当代文学、文化和理论中的经典帝国”,“文学史中的性别”,“心理分析,拉康,弗洛伊德”等大量专题,构成了本届年会的核心内容。

与会者提交了大量论文,所涉内容极为广泛。其中,就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霸权与文化暴力问题,当前西方文学与艺术领域经典的重构问题,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问题,商业、政治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中的性别歧视等,不仅参加本届年会的西方学者极为关注,其实也是国内学术界近年来较为关切的课题。我们也注意到,传统的文学研究仍然在延续。固守文学研究的疆界,仍然是一些学者坚守的立场,包括了“戏剧翻译”、“诗歌翻译”、“抒情诗理论”,“不比较?―――可比性问题的再考量”等传统领域,但是这些研究在美国和西方学术界已经明显地被边缘化了,不再居于学术研究的主流。

本届年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的地位得到提升,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西方中心论”被进一步消解。本次年会的组委会首次破例邀请包括中国学者、欧洲学者和澳大利亚学者在内的非北美学者前往年会上组织专题研讨会,这充分体现了美国学术界急于想与国际同行对话的心情。就英语本身而言,与其说这是一种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象征,不如说已经成为一种纯粹的学术交流的工具。“多种语言的阿拉伯文学”,“非洲和加勒比海:后殖民文本与性别语境”,“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翻译转向”等专题讨论中,各国学者均操持英语,但讨论的问题都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现象。

前苏联和东欧地区的比较文学研究,曾经一度积极参加国际比较文学界的学术交流活动,有着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被视为国际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无可奈何花落去”。相反,东亚地区的比较文学研究迅速崛起。来自包括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整东亚国家与地区的学者,积极参与对话和交流,成为会议上一支引人瞩目的活跃力量,到处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应邀主持了“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翻译转向”的专题研讨会,并做了题为“呼吁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的翻译转向”的讲演,西南师范大学的代迅教授也宣读了自己的《汉译西方文论探究》论文,引起与会者的兴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