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个将军和四本书

2005-04-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正当海湾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有人向中国的有关部门传来了一条消息―――海湾美军陆战队中正流传着一本《孙子兵法》。

这消息引起了军事学术界的关注,也让各国的军事指挥机关感到惊奇―――

是谁把《孙子兵法》翻译到了美国?又是谁将这本书推荐给了美国的军事指挥机关?美国人读得懂吗?它对海湾战争有用吗?

经过一番周折,有人找到了流传在美军中的《孙子兵法》。―――这不是2000年前的《孙子兵法》,而是后人所写的《孙子兵法概论》。重视知识产权的美国人在书的封面上印着一个中国人的名字―――陶汉章。

陶汉章是何许人也?

笔者在京郊的红山口找到了这位老将军。他原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副院长。

他已经八十高龄,但仍然神采奕奕。一副很是秀气的眼镜使他显得更加斯文,也使他显得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

在他那简朴的客厅里,我们的话题就从这本书开始了。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孙子兵法并写出这本概论的?”

陶汉章将军指指桌上的刘伯承的照片,话题就从这位开国元帅说起了

“应该说,这本书有他的心血。”陶汉章说,“还是50年代的时候,刘帅在南京军事学院当院长,我在那里搞教学。有一天刘帅对我说,现在讲战役学,都是苏联的东西,学员反映听不懂,你能不能讲一讲孙子兵法?”

陶汉章说 “《孙子兵法》虽然早就读过,可是要讲课……”

见他面有难色,刘帅说 “你再系统地读一读,我们找个时间再研究一次。”

没有过几天,刘伯承就通知陶汉章把战役系上课的教员和有关人员找来开会。

刘帅主持召开了研究孙子兵法的座谈会。他首先发言 “孙子兵法十三篇,实际上是一本散文,其中有不少雷同和重复的地方,我看是否可以分为六个问题来讲。这六个问题是 智谋、兵势、奇兵和正兵、虚和实、用兵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刘帅一番话,使陶汉章很受启发,也就成了后来他写《孙子兵法概论》的基本框架。

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这本书终于在1985年出版了,在以后五年的时间里,共印了五次,发行十几万册,在当时的军事学术界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孙子兵法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对世界军事学术的贡献,出版后不久,就受到了国外的注意。”陶汉章将军很有几分得意地说。

陶汉章的第一本著作写于1933年,是用花花绿绿的纸印刷的,名字叫《军事问答一百题》。正是这本书使不少红军战士很快成长起来,但现在这本书再也找不到了。

1936年,19岁的陶汉章经过长征以后,调到了十八集团军随营学校,他任学校支队长兼军事课教员。一天,政治部主任邓小平找到当时的随营学校校长韦国清,交给他一封信。

信是从重庆寄来的,署名是三联书店邹韬奋。信中说,希望能写一本开展敌后游击战的书。

韦国清把陶汉章找来,说 “你正在教军事课,这本书就由你来写吧。”陶汉章看完信,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把我们八路军开展游击战的经验介绍到全国去,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但是,那个时候要写一本书绝非易事。红军打游击虽然有经验,但这些实践经验要经过提炼概括才能变成教材。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既要理论指导,又要有写作才能的人来完成。

陶汉章连续干了几个昼夜,拟出了写作提纲,征求了一下意见后,寄到重庆的三联书店。对方很快给予了答复,并且说,写完一章寄一章来。

于是陶汉章在随营学校开始了紧张艰苦的写作。自己打草稿,自己画图表,自己誊写,自己校对。一连干了三个月,从五台写到榆次,再写到交城、文水,最后在古城洪洞完成了这部17万字的《游击战术纲要》。

命运没有能使他成为一个战功显赫的将军,倒使他向成为一军事理论家迈进了一步。

也正是在教书的过程中,陶汉章又开始了他的另一本书的创作,也就有了我军历史上的第一本《参谋工作》。

如今陶汉章虽然已经退休,但他仍然坚持读书写作,几乎每年都有新作问世。当我们对他取得的成就表示钦佩的时候,他却淡淡一笑,说 “有许多同志都能写,也有理论水平,像刘帅、陈毅、陈赓、许光达等同志,他们都没有时间写,在他们面前,我真是班门弄斧。”

(本文摘自《走进怀仁堂》(上卷),董保存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本报有删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