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杨振宁:科学求实

2005-04-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他不仅在物理世界探索,而且在数学世界遨游;他不仅在自然科学的土地上耕耘,而且在社会科学的密林中穿行;他不仅在当代科学的山峰攀登,而且在传统文化的江河中搏击;他时

而沉思默想,时而语出惊人;他质疑、思考,攻克难关,摘取科学桂冠。

杨振宁的经历,可以这样简单概括:童年时代,他随父母在厦门大学和清华大学校园中度过;大学时代,他在西南联大获学士和硕士学位;留学阶段,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工作时期,他在美国获诺贝尔物理奖。

似乎是一帆风顺。其实不尽然,他的成就,固然与他的天分、勤奋分不开,也与他敢于质疑的性格不无关联,在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杨振宁演讲集》、《杨振宁科教文选》、《联大岁月与边疆人文》等书籍中,记录了许多杨振宁勇敢质疑的故事。

1995年,杨振宁游三峡时讲述了自己的老师、美国氢弹之父、物理学家泰勒的一段有趣故事:

“泰勒讲量子力学完全是海阔天空自由谈,不断从不同角度提出新问题,还时常讲错。不过他讲课时很注意我的表情,他知道我在中国学过量子力学。一旦讲错,通过我轻轻的摇头他就会察觉,马上把说错的扯偏的话题拉回来。”

对于像泰勒这样一位科学大师、物理学界泰斗级的教授,杨振宁敢于在课堂上轻轻摇头,足可见其智慧和胆识。

杨振宁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诗、书、画、京剧、中医等情有独钟,见解独到。更可贵的是,他能从哲学、美学和人类学的高度,从中外比较学的角度,来加以观察和剖析。这其中,既有赞同,也有质疑和思考。

对于中国画,杨振宁也极为赞赏,他称“中国画从来就是印象派”,西方画重写生,而中国画重写意。“因为中国的哲学认为写生写来写去跟照相没有两样,这没什么意思,必须把它的意境给画出来才有意思”。他还从文化渊源和哲学的角度对中西绘画加以比较:“总体来说,西方的文化是具体的文化,比较倾向于准确、细致的研究;而中国的文化则倾向于宏观、整体的研究,这是一个相当明显的区别”。谈到此,杨振宁话锋一转,由绘画转向科技,指出这种中西文化的差别,“与中国虽有五千年高水准的文化而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来有密切的关系”。

讲中国画之优长,进而联系到科技发展,称此优长背后的原因乃是造成中国近代科技滞后的“缺短”,这是在称赞之后的质疑和思考。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1934年,杨振宁刚读完初中一年级,暑假中他父亲请了一位名叫丁则良的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学生教他《孟子》。对于这次暑假“补课”,杨振宁称“这对我的整个思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他利用一个半暑假背了《孟子》。作为数学老师的父亲“发现我在数学方面有一些天才,……但他(指丁则良)不是来补习我的数学,而是给我讲习《孟子》……”

杨振宁父亲的做法,铸就了杨振宁学贯中西、循传统文化而又不拘泥于传统文化、敢于创新的科学求实品格。从他的成长道路不难发现,一代科学大师的知识结构决不是单一的。他不仅在物理世界探索,而且在数学世界遨游;他不仅在自然科学的土地上耕耘,而且在社会科学的密林中穿行;他不仅在当代科学的山峰攀登,而且在传统文化的江河中搏击;他时而沉思默想,时而语出惊人;他质疑、思考,攻克难关,摘取科学桂冠。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