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孙犁:文秀如兰人淡如菊

2005-04-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孙犁先生原名孙树勋,出生于1913年4月,逝世于2002年7月,河北省安平县人。在他近70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创

作了大量作品。他的文字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完美统一。这种独特风格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并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

文学大师孙犁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了,再一次翻看起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孙犁文集》,看到大师俊雅清秀的文字,不免被大师为人为文的高尚情操深深打动。

孙犁先生原名孙树勋,出生于1913年4月,逝世于2002年7月,河北省安平县人。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七・七”事变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抗战以后参加晋察冀边区的革命工作,曾先后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和学习。解放后,一直在天津从事编辑工作。在他近70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作品。他的文字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完美统一。这种独特风格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并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

或许由于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吧,孙犁先生和百花文艺出版社交情笃厚,他们之间有着非同寻常作者和编者之间的交往。百花社的几任领导、编辑、美编、校对以至一般工作人员都与孙犁相当熟稔。这些人当中有的是他的老战友,如百花社的创建者,老社长林呐,副总编辑李克明;也有的是他的同乡如原社长郑法清、副总编辑张雪杉;更有他在文坛的挚友如老编辑家曾秀苍等人……正因为有这种特殊而又密切的关系,《孙犁文集》无论在谋篇布局和编校质量上都完美地展现了孙犁作为当代文学大师特殊的艺术魅力。他当年一部很有影响的小说《铁木前传》以及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都交给了百花文艺出版社。百花社也出于对孙犁的景仰和热爱,只要是孙犁的书稿,必定出版。很多外地出版社和媒体都知道孙犁和百花的交情,找孙犁约稿,都先找到百花,由百花社的编辑带着他们到孙犁的寓所商谈约稿事宜。孙犁对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朋友十分信任,将很多重要稿件交付给他们,而无需像对待其他编辑那样,即使取走一两篇剪辑稿也要给他留下借条。

《孙犁文集》编者之一张雪杉先生介绍说,孙犁先生谈话有个习惯,当他愿意和你聊天时,他往往神采飞扬,即使你不说话,他也会主动和你交谈;但当他不愿和你讲话时,往往神情黯淡,有时宁可哑口无言。孙犁先生言辞之间,时常闪现诙谐和智慧。他原来住平房,后来搬到楼房以后,由于楼道里有时会堆积一些杂物,居民上下不甚方便,对此,孙犁曾幽默地和张雪杉说“早晨起来出去活动,就得旋转着上下,简直像在跳舞。”

淡泊明智,宁静志远,孙犁先生对名利十分淡然。他深居简出,悉心创作,不愿意有过多应酬。张雪杉向记者介绍说,1982年的春天,他去拜访孙犁先生,孙犁先生见到他后,有些着急地对他说:“雪杉,坏了,出事了。”张雪杉先生忙问出什么事了。孙犁说:“通知我去北京开一个作家的会,我问能否请假。回答说大概不能请假。”又过了几天,张雪杉再次见到孙犁的时候,孙犁高兴地说:“假请下来了,我说我有病,去不了。”

孙犁先生生活非常简朴,客厅里是一张用了很多年的写字台,一把用布条“捆绑缠绕”着的破藤椅,家中没有电视,始终是一台小收音机陪伴他左右。但尽管只是一台小小的收音机,他却能尽知文坛诸事。他一年四季都是穿布鞋,家里没有空调,他夏天总是戴着大草帽,拿着蒲扇到外面乘凉。孙犁先生热爱卫生,非常讲究整洁干净,他吃饭也很简单,常常是一盘糖拌西红柿,简单地煮些面条,亲朋好友来了,也都是简单的招待。张雪杉介绍说,在《孙犁文集》刚编完的时候,由于缺照片,需要到天津西郊青光农场补拍一些。那天中午,孙犁先生坚持要请客,拿出20元钱,特意叮嘱说:“千万别买火腿肠,那不卫生,买些咸菜、面包什么的就可以了。”

孙犁先生十分爱书,家中藏书非常丰富。他读书前必先洗手,并将每本书都包了书皮―――用的是别人寄包裹用的牛皮纸。他生性耿直,为人朴实无华,在他的作品中,没有一篇是配合当时的社会运动的,在收录到《孙犁文集》时,都可以一字不改,这是极为难得极为可贵的。从《孙犁文集》里,既可以读到许多清秀的文字,更可以悟到很多人生哲理。掩卷而思,竟觉得文秀如兰、人淡如菊大有深意。

孙犁去世后,百花文艺出版社在他逝世百日之际又重新出版了《孙犁文集》以示缅怀,现任社长薛炎文在送别孙犁时曾写有如下三十二字挽联,深情地道出了几代百花人对文学大师孙犁先生的景仰与怀念,正是:风云初记耕堂荷花燕赵气节同人尊仰铁木前传耘斋秀露魏晋文章异世追怀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