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安德列耶娃因火灾遇难

2005-05-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5月3日,俄百余名文学艺术界人士在莫斯科送别安德烈耶娃。/摄影 本报特约记者孙越

安德烈耶娃于今年4月5日。/娜佳为《中华读书报》摄影

5月5日,在火灾中意外去世的俄罗斯作家和画家阿拉・安德烈耶娃,在莫斯科新处女公墓下葬。这里也是她的丈夫、伟大的诗人和哲学家丹尼尔・安德烈耶夫的长眠之所。

此前两天,俄罗斯文学艺术界的百余位人士,在莫斯科市中心一所东正教堂内,为她举办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

5月1日晚,莫斯科还沉浸在东正教复活节和“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双重节日气氛里,我突然接到青年学者费佳的电话:“阿拉・安德烈耶娃昨晚不幸在她住宅楼的大火中罹难!”

我惊愕不已,良久无话。

4月30日,一人独居勃留索夫胡同4号楼7层的安德烈耶娃,死于家中突发的火灾。根据现场的情况分析,29日夜或30日凌晨,安德列耶娃在浴室洗澡,家中火起。她出来的时候闻到了烟味,便拉开通向走廊的门。但大火借着骤然对流的风势,直接扑到了她的身上。

她的藏书以及安德列耶夫的宝贵资料也多半烧毁。消防人员说,失火原因还需调查,但估计是电线老化短路引发了火灾。

她家所在的楼房已有至少50年的历史。失火时,两侧邻居都没有人,即使她呼救,料也不会有人听见,还是别楼居民见到火光,才报告了消防队。而她虽年逾九旬,但性格极为独立,生前始终坚持独居。

费佳是安德烈耶夫研究专家,安德烈耶娃最真诚的朋友之一,他们正在一同整理安德烈耶夫的文学遗产。他说,4月初我为《中华读书报》对安德烈耶娃所做的采访,是她一生中最后一次面对媒体,他希望我妥善保存采访资料。文章以《尘封半个世纪的〈世界玫瑰〉》为题,刊于4月20日的《中华读书报》,竟成为我们诀别的悼文。

我与安德烈耶娃相识于今年2月27日,著名诗人布兹尼克和我一起去拜访她。布兹尼克执意自己掏钱,在她家楼下小商亭里买了一个苹果、两只柠檬,外加一朵黄玫瑰―――这见面礼竟如此简单。

“她喜欢简单。”布兹尼克说。

我们上楼,安德烈耶娃正在和一位访客激烈争论,面红耳赤。后来我听明白,访客的母亲20世纪40年代曾和安德烈耶娃一同坐牢,他觉得个人的悲剧大于时代悲剧,因此说文学要突出表现个人命运。安德烈耶娃却认为,个人的艰辛与祖国的苦难无法相提并论,还批评俄罗斯新一代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忽略历史责任。老太太虽然失明多年,但快人快语,当着我的面,说得那位客人颇有些下不来台。

她罹难之后,她的亲朋好友不断给我电话,请我参加遗体告别和安葬仪式―――他们都把我当成了她最好的朋友之一。我想,这也许跟扫墓的事有关。

我知道3月30日是安德烈耶夫的祭日后,便建议和她一起去新处女公墓拜谒。自从她双目失明,已整整13年没有扫过墓了―――她自己行动困难,又不愿别人帮忙。我们坐在汽车里,她特别开心,跟我不停谈天说地,凭借记忆,给我讲市中心的特色建筑和古迹。作为画家和作家,她看世界的眼光美丽而又尖锐。我真想说,假如您的眼睛还能睁开……

从墓地回来,我把她送到她家楼下。她挽住我的胳膊,在我耳边不断地说:“谢谢您。”

安德烈耶娃小传

画家和作家阿拉・亚历山大罗芙娜・安德烈耶娃(Алла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Андреева),1915年生于莫斯科,1934年到1937年就读于莫斯科美术学院,苏联美术家协会会员。1947年,与其作家丈夫丹尼尔・安德烈耶夫一同被捕,先后羁押于莫斯科的卢比扬卡和列夫托沃监狱,罪名是进行反苏煽动和阴谋刺杀最高领袖。

1948年10月30日,安德烈耶娃被判25年徒刑,剥夺苏联公民权5年。她在摩尔多瓦的劳改营里服刑8年,监号是A 402,工作主要是画宣传画,以及制作舞台布景和服装。她于1956年8月获释,重返莫斯科安家,3年后丈夫去世。

晚年的安德烈耶娃出版了回忆录《游向天国的俄罗斯》。自20世纪90年代起,她逐渐失明。2005年4月30日,因家中发生火灾,阿拉・安德烈耶娃在莫斯科去世,终年90岁。王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