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德莱塞:美国文学的《最后一位巨人》

2005-05-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德莱塞的父亲原是德国的纺织工人,于1846年逃避兵役到了美国印第安纳州,开过纺织工场。德莱塞12岁起充当呢绒绸缎店的店员和报童;17岁时去芝加哥谋生,曾

在一家小饭馆里洗碟子,在铁器店做伙计。这段时期德莱塞长期在社会底层劳动挣扎。18岁时,德莱塞由小时候的一个女教师资助,进入印第安纳大学读书,有机会接触到达尔文、赫胥黎和斯宾塞的著作。一年后又回到芝加哥,充当房地产公司的推销员和洗衣店的送货员。从23岁开始,他先后在芝加哥和圣路易斯的报纸任记者,走访了芝加哥和纽约等城市,广泛接触和了解了社会生活。从《嘉莉妹妹》开始,德莱塞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

《最后一位巨人》可看作是关于德莱塞的一部评传,由16章组成,主要集中在德莱塞的私人生活对他创作的影响。从印第安纳州生活的艰难时期、芝加哥流浪谋生时期、记者生涯、编辑时期以及职业作家时期几个大的方面,传记先是对德莱塞各阶段的生活分别进行了刻画,然后又从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作入手,分析探讨了德莱塞的生活对其创作的影响。

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分别包括《嘉莉妹妹》、《巨人》、《天才》、《美国的悲剧》等。《嘉莉妹妹》是德莱塞的成名作,通过农村姑娘嘉莉到芝加哥谋生而成为名演员的故事,揭露了美国社会繁荣外衣掩盖下的失业、贫困和饥饿的生存斗争,对美国贫富对立的社会作了深刻的描写,指出:在美国靠诚实的劳动是找不到出路的,只有出卖灵魂,才能得到金钱和地位,真正的幸福是不可能找到的。这部小说因被指控“有破坏性”而长期禁止发行。然而作者用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手法,为美国文学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巨人》是《欲望三部曲》其中的一部。作品从19世纪中叶写到20世纪初,从美洲大陆写到欧洲大陆,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里,生动而深刻地描绘了特定时期的美国的历史风貌,通过柯帕乌的一生真实地反映了金融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天才》是德莱塞自己最满意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通过一个才华出众的画家的堕落,揭露了社会对艺术的毒害。主人公尤金・威特拉是位才华横溢的画家,他的作品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却得不到上层社会的承认,他生活无着,被迫去迎合资产阶级的趣味,最终获得了“成功”,有了金钱和地位。但是,尤金・威特拉却堕落成了一个庸俗的贩卖艺术的市侩,精神空虚到向宗教求救,他的天才毁灭了。《美国的悲剧》是德莱塞获得世界声誉的作品。小说通过一个穷教士儿子克莱特为追逐金钱财势堕落为蓄意杀人犯的故事,不仅揭示了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严重后果,同时更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美国生活方式对人的普遍的罪恶性腐蚀毒害作用。

德莱塞被看作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之父,然而在德莱塞所处的时代,德莱塞却是一位既富有又贫穷、既高大又渺小、既有才气又笨拙的颇富有争议的人物,在联邦调查局关于他的记录就达180页之多。他在年轻时期内心充满着对金钱、名声、女人、过上好日子的渴望,就某些方面来说,德莱塞的生活与他作品中的人物经历有着某种程度的对应关系。

传记还详细描述了德莱塞成为“巨人”之后的生活,分析了霍桑、爱默生、梭罗以及惠特曼对德莱塞创作的影响。拉维伊似乎掌握了关于德莱塞的每一手资料,再加上拉维伊写传记是一位熟手,传记中涉及的事例都是经过他精心选取的,文中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莱塞创作成熟期着墨较多。《最后一位巨人》被媒体普遍认为是德莱塞众多评传中比较成熟的一部。

拉维伊说,德莱塞本身就是一位“天才”。在美国文学史上,德莱塞其实就像“巨人”一样,已经高高地耸立在爱默生和惠特曼身边,他让20世纪初期的美国文学彻底摆脱掉维多利亚时代萎靡不振文风的影响。

《最后一位巨人》(The Last Titan)2005年3月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