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茅盾文学奖离年轻人并不遥远

2005-05-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后,有人感觉本届获奖的五部长篇小说都比较陌生,认为获奖作品许多并不受读者欢迎,于是质疑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标准。

一部优秀的作品一定要为读者所熟悉才算优秀吗?读者熟悉的作品一定很优秀吗?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证明答案是否定的。一部作品被读者熟悉,说明它赢得了市场,说明出版商

的市场运作非常成功,却不能说明书的本身是否优秀。像郭敬明等人的“青春文学”动辄发行上百万册,在年轻人尤其是学生当中可谓无人不晓,但是如果有人据此认为它们比某些获大奖的作品还要优秀,恐怕很少会赢得赞同。再如两本已有定论的书《梦里花落知多少》和《圈里圈外》,被认为内容大致相仿。然而二者的市场情况亦即为读者熟悉的程度却形同天壤,这说明了什么?很多时候,市场情形的好坏并不是由书的内容所决定。

有人认为“茅奖”获奖作品之前大多沉寂无声,之后有人看是冲着茅奖的光环而非作品本身。我们要知道和了解一部作品,肯定要借助外部信息,否则我们怎么会晓得有这么一部作品以及它的质量如何呢。那些畅销书为什么畅销?因为别人都在看所以有些人也要买来看一看。这和因为其获奖而看一部作品没有什么区别。再如去年的畅销书《狼图腾》,因为很多人都在叫好所以会有更多人去看。有些读者可能很熟悉它,却不清楚为什么会熟悉它,不了解出版界著名的“金黎组合” 金丽红、黎波 为它花费了多少气力。书既是精神产品又是商品,它的市场运作有其自身规律,好书可以做好也可能做坏,平庸的书同样也可以做好市场,只要它迎合了某一部分读者的口味。但是,茅盾文学奖可以这样去迎合读者口味吗,可以用读者口味作为评选标准吗?如果那样,茅盾文学奖还有什么独立的价值?要迎合读者口味,去看图书销售排行榜就够了。

茅盾文学奖当然不能以市场作为评选标准,而只能关注书的本身。读者熟悉与否,取决于书的市场运作成败,一本书能否获文学奖,取决于作品质量的高下,这样的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文学奖评委的视野应该比普通读者更开阔,他们需要从文学的角度去发现真正的力作,从而引导大众阅读,这可以说是一件颇有功德的事。文学奖无须媚俗,出现获奖作品不广为人知的情形是再正常不过的,这恰恰从某一方面证明了其评选标准的公正。

而且,茅盾文学奖离年轻人并不遥远,像第三届的获奖作品《平凡的世界》,曾在大学生当中广受欢迎;像第四届的《白鹿原》、第五届的《尘埃落定》,难道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对它们知之甚少?早在三年前,笔者就阅读过本届获奖作品《历史的天空》。笔者的一些同学正在看这些获奖作品,要将本届获奖作品全都看完呢。

文学需要一种理想,而市场是非常现实的东西,茅盾文学奖则具有将文学理想拉近现实的功能。很多获奖作品的命运都说明,借助茅盾文学奖,可以将优秀的文学作品成功地推向市场。读者口味有时候缺乏一种独立判断,注定要受太多外部因素的左右,显然不能作为文学评奖标准。如果评委的标准向读者口味看齐,则是文学奖的悲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