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那些身着燕尾服的代表

2005-05-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马旭东,辽宁教育出版社常务副社长,编辑图书多部。

  《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

曾经读过一些关于美国宪法及美国政体的书,一开始觉得他们的规则制定得很繁琐很机械化,很像是一群书生所为,可是慢慢便悟出其中的道理,于是便叹服他们把规则设计得那么缜密那么机巧那么像一部复杂的机器。再联想到“系统论”、“控制论”还有电子计算机这些玩意也出自这个国度,似乎嗅到了些一脉相承或异曲同工的味道。当见到《辩论》我心里产生了一个冲动,我想看看那些缜密的、机巧的、像一部复杂的机器的宪法和政体到底是由哪些人、怎样设计出来的。

这本书就是那个200多年前“设计大会”的会议记录。这个设计大会足足开了116天。

也许是看多了西部牛仔片,想像中200多年前的美国人个个戴着左右两边上翘的牛仔帽,嘴里狠狠地咬着半截雪茄,言语不多,稍不投机就拔左轮子。样子很酷,但粗蛮。读了这个会议记录,发现那时的美国竟也有如此的绅士们,来自当时美国13个邦的与会者们,竟是些德高望重、有学问守规则的谦谦君子,诸如华盛顿、汉密尔顿、莫里斯、杰克逊、富兰克林等名字至今还能为我们这些中国人所熟知。

这是个制定规则的会议,当然少不得先制定一些如何开会的规则,就是这些开会的规则也设计得那么缜密那么机巧。首先是推举大会主席,德高望重的华盛顿将军当选,提名者正是惟一有资格与其竞争的富兰克林博士(80多岁的他老人家因天气和健康原因这天没出席)。会议规则规定“每天会议结束时,全体代表起立,待主席走过身边后,方可离席。”可见美国人也很尊重权威。会议规则中还有一些有趣的规定。比如,“代表发言时,其他人不得中途走动,不得交头接耳,不得读书、读小册子、读印刷或手写的文件”(看上去罗嗦似乎也低估了代表们的教养,但却很有必要)“未经特别许可,一名代表不得就同一议题发言两次以上;若一名代表决定就同一议题作第二次发言,需等在座静听的其他代表把他们对这个议题的意见全部说完之后,才能开始第二次发言。”会议规则中还有一条“开会期间,未经会议同意,任何代表不得抄录会议记录。会议当中的任何发言,未经许可,不得付印,不得发表,不得传播。”好在30年后美国联邦政府解密了会议记录,不然我们很难读到这本书了。

在长达116天的辩论过程中,这些身着燕尾服的代表们有的温文尔雅,有的口若悬河(见本书附录五“对制宪会议代表的性格描述”)。但是,全体代表在辩论中表现出的对人类理性的尊崇,以及虔敬使命感,令人敬佩。写进联邦宪法的每一句话,代表们都字斟句酌。有时候甚至是一个分句一个分句地讨论某项提案。他们用词语设计了一部精密的机器,用词语建造了一座伟大的建筑。

其中一些条文的产生过程现在读来还很令人感动。例如,关于“全国议会第一院的议员应由各邦人民选举”这个分句的辩论。一个叫谢尔曼德先生反对:“老百姓眼下对建立政府的事还插不上手。他们缺乏信息老是被人误导。”格里先生也反对:“我们所经历的罪过,都是源于民主过于泛滥。人民并不缺乏德行,但总是受到假装爱国的人蛊惑。”这些论调我们并不陌生,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如鲠在喉。还是威尔逊先生的一番话令我一吐为快:“坚信议会第一院应该由人民选举。没有人民的信心支撑,世界上任何政府都不可能长治久安。”梅森先生的一番话更是令人感动:“社会的上层阶级对这种人道的做法和政策为何如此冷漠;须知,不论他们现在多么富,地位升腾得多么炫耀,这种处境总不过是过眼烟云。富不过三代,他们的子孙后代,不仅可能、而且必然会散落到社会的比较低层次中去。因此,出于自私的动机也好,出于家庭纽带的考虑也好,都要求建立一套体制:对下层人民权利和幸福的关心,不得少于对社会最上层的关心。”值得欣慰的是,经过表决会议通过:全国议会第一院议员由人民选举。

这本书的脚注很有特色,正文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和对于普通读者稍显生疏的词汇,均作了翔实的注释。比如,提到乔治・华盛顿,注解中竟连他身高1.89米也告诉读者了。正是这些脚注使得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可以较为顺畅地阅读本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中文译者在“译者例言”中宣称的翻译原则:“尽量避免使用汉语中的现成词语,以免不必要的思维混同。”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们普通中文读者不致囿于特定语境而引起歧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