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读者眼中为何“盗亦有道”?

2005-05-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总感觉,现在谈盗版现象有点过时和太不合群了。毕竟,盗版现象的存在,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来说,都有着其存在的连续性和广泛性。特别是近几年,盗版现象更加猖獗,我国更为突出。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调查报告》 1999 中的分析,购买过盗版的人占样本总体的43.1%,城市居民超过一半,占

56.6%。

从法律的角度看,盗版出版物同一般商品流通领域的假冒伪劣产品是同一概念。对待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往往是恨之入骨,一旦上当受骗,便主动找商家索赔,或是向有关部门寻求帮助;但对待同样是假冒伪劣的出版物,人们的态度却是乐意接受它,甚至是回避。阻碍行政机关等的干预,任其自身应有的权利被侵害。为何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呢?他们眼中的盗版为何是“盗亦有道”呢?

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也即人们购买它,是为了获得承载在物质载体上的精神内容,而不是物质形态。在这里,精神内容的附加值要远远大于它的物质形式,这也就决定了出版物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天生的不平衡。占主要因素的精神内容是出版物的本质,然而,这一精神内容却是无形的。难以估价的,从而在本质上决定了盗版现象的产生,也是消费者在面对不影响阅读的盗版产品时,会选择盗版出版物的主要原因。

价格方面永远是盗版者最大的优势。许多人选择盗版产品看中的便是其价格上的便宜,即便是经济条件较好的人群。以盗版光盘为例,通常情况下,一张盗版光盘的成本在1元

左右,,最低的批发价格可达到2.5元,利润150%.在零售的小贩手里能卖到十几元.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 盗版是有毒品的利润,却没有毒品的风险。经济利益是消费者和盗版者的共同利益,盗版者正是看中了消费者这一心理特征,才会铤而走险。另一方面,市场上正版书价普遍较高,20元、25元的书价已成为“铁达”书价。过去25年间,全社会的平均书价上涨了近20倍,远远高于同期的物价上升指数,大大超过了人们的购买力,同时为消费者选择盗版起了一个促进作用。

在消费者的文化 心理结构的层面来看待盗版现象的产生,不少学者认为,中国人维系社会的是伦理,所谓“伦”,就是“次序”,“伦理”就可以理解为“关于次序的道理”。因而,建立在“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道德规范,人们所关注的只是自己身边有亲缘关系的人们。拿版权意识来说,如果危害不在亲缘范围内,就不会太在意。不管怎样理解,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人们法律意识淡薄。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必须依靠市场主体强烈的法律意识来运行。注重眼前的个人的利益,最终损害的还是自己的利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