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就这么爱上读书

2005-05-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张梅玲:

现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心理学会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现代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参加了多项国家重点课题,如“八五”国家教育规划重点课题“小学生教学思维的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儿童认知能力和促进的研究”,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团中央全国青少年研究重点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

书是智慧的海洋、书是甘甜的泉水、书是进步的阶梯、书是重要的精神食粮。读书是一种享受,它让你生活更精彩。让我们的儿童自小以书为伙伴,在读书的实践中培养他们“爱读书”的情感和“会读书”的能力。

英国诗人,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有效地读书才能让你长智慧,才能让你感到快乐。“爱读书”和“会读书”是有效读书的两大基石。

“爱”的激发

“爱”是一种情感,是一个人行动的动力因素。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的行为习惯应该是父母和教师的责任,面对终身学习的21世纪更是这样。让儿童爱读书,也就是首先对读书要产生一种兴趣,形成一种爱读书的习惯。对儿童来讲这种内在需要的产生,往往先要成人创设生动的情境,从在成人要求下被动地读书,逐步发展到主动地读书,最后转入自动也就是形成了爱读书的积极行为。

我们应该创设以下几个方面情境来激发儿童爱读书的兴趣。

(一)在好奇中读书

一个人求知欲望应该是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的合金,因此儿童生来就富有好奇心,教育者就可以利用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来引发他们爱读书的需求。例如,你可以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当孩子急需知道答案时,你引导他读有关科普的书籍,这时候读书的需求是来自孩子的需要,在这样的读书活动中不仅能培养他爱读书的良好习惯,而且还可以对科普知识产生兴趣。又如,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当你给他讲故事时可以把很关键的内容不讲,这时候他特别需要知道,你让他自己在读书中找答案。总之,我们可以从儿童的好奇心理出发来引导他读书的兴趣。

(二)在挑战中读书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胜好强富有挑战性,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在读书过程中给他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例如,格林童话中“灰姑娘”的故事,可以对儿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世界有名的童话故事,你能找到故事中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吗?这种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会让他更认真地读书,一旦他能找到不合理之处(夜12点钟声一响,什么都变回去了,为什么水晶鞋没有变回去?)他的好胜之心,喜悦之情可以说是促使他想读书的最好支力。

(三)在需要中读书

当儿童在学校或家中碰到了一些问题,如需要对人对事了解更广的知识,家长和老师可以不急于告诉他答案,而是告诉他可以找哪些书,指导他从书中如何查找等,这样儿童带着需要而去读书,通过读书又帮助他解决了问题,这个过程本身已孕伏和增强了他对读书的自我需要。

(四)在奖励中读书

读书是一种行为,我们能把儿童的这种行为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又从主动转化为自动,即形成习惯那是终身受益。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必要的强化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儿童对外部的强化是很在意的,所以我们可以采用代币法。如规定读5本书可以得到一张读书小学士的奖状,有5张读书小学士可以换取一张读书小硕士的奖状,有5张读书小硕士可以换取一张读书小博士奖状,这种奖励对小学生来讲非常起作用。儿童开始是为了获取奖状而读书,而在一本又一本读的过程中,他知道了许多故事,懂得了许多知识,逐步对读书本身也产生了兴趣,这就从被动读书转化为主动读书,最后会转化为自动,即形成了爱读书的习惯。父母也可以用奖励他图书的方法,让他自己到图书大厦挑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并帮助他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角,这些措施均可以促使儿童自小爱读书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五)在交流中读书

孩子读书,如果父母也和孩子一起读,在读书之后,在家里可以进行读书的交流。在学校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内进行读书交流会。在交流过程中互相能受到启发,并能促使孩子去读更多的书,交流过程互相讲述读书的体会,彼此能得到教育,促进每个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六)在展示中读书

儿童具有好表现自己的心理,更希望在展示中得到成人和同伴的欣赏,这种展示过程中的成功感就是爱读书行为形成的动力。我们可以组织故事演讲会,也可以把新读的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让儿童自己来演示,也可以举办读书心得评奖活动等。总之,我们要为儿童架起五彩缤纷的舞台,让儿童在舞台上得以展示,在展示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激发他们多读书的愿望和行为。

“会”的训练

要培养儿童快乐地、有效地读书,我们不仅要对每个儿童进行“爱读书”的激发,而且要重视“会读书”的训练。如果说“爱读书”是“会读书”的动力,那么,“会读书”是“爱读书”的重要基础之一。因为只有“会读书”才能感悟到读书对自己的益处,也才能更爱读书。“会读书”的训练包括以下五个主要方面:

(一)读书与想象的结合

对孩子的读书,首先要求他全身心地投入,一边读,一边想象、联想。也就是说,把孩子读书时的书面语言的视觉刺激转化为他的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把语言还原为现实,在脑海中出现与书面语言相对应的真实形象。这样才能把书面词汇变成生动形象的欢蹦乱跳的画面;其次,需要入境、神往。当书中内容在你脑海中形成了非常清晰和稳定的形象时,也就是进入了书中描绘的境界,这时就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历其事的感觉;最后,到情动、意会的阶段,也就是触景生情、感物生情、缘事生情,此时此刻,读书者的心灵会得到净化和升华,情操会得到陶冶,把读书活动与人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了。我们也可以说这样的读书就是一种享受。

(二)读书和书写的结合

在读书的时候,引导孩子学会随手“画批”和记笔记的习惯。通过“画批”,可以帮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书的内容、可以促进有效地记忆、可以积累资料和发展思维。这样使孩子的读书更有效。具体来说,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和个性特点,采用内容摘录、标符号和标记、旁注批语、写读书日记、评价推荐、改写故事等方式来进行。

(三)读书和思考的结合

父母要引导孩子边读边思考,多问问为什么?也就是说,在读书过程中要求孩子更多地呈现问号,促使孩子对书中内容不仅知其然,还要求知其所以然和举一反三。对书中的一些论述也可以提出一些质疑,在思考中读书,也就在思考中学会思考,这将毕生受益。

(四)读书和行为的结合

读书的有效性更是体现在读者能否把书中一些论理应用于实践中去。如读一本助人为乐的故事书,我们不仅要求孩子懂得,更希望在他的行为中能表现出助人为乐,达到以情促其行,以行促其发展。

(五)读书和创新的结合

有效地读书要求孩子不能简单地跟着书走,更要在思考中对书的内容进行处理。如梳理书中结构;整理书中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等。这样一方面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爱读书”和“会读书”的互促互动

在读书的实践活动中,“爱读书”和“会读书”两大基石是互相互动的。一旦当孩子形成了“爱读书”和“会读书”的良性循环,可以说父母给了孩子一把打开知识大门、成功人生大门的金钥匙。

父母要促使孩子形成“爱读书”和“会读书”的良性循环,首先,一定要尊重孩子读书的选择,从孩子兴趣点入手,逐步培养孩子多读书(书的数量和种类),读好书的习惯。如一位家长当《哈利・波特》风靡全国的时候,他的孩子也为它着迷,家长知道孩子向往那种梦幻的魔法世界,于是给他买来了全套的《哈利・波特》。刚开始读的时候,他也是囫囵吞枣。因为很想看懂这篇文章,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会来问家长,家长鼓励他多查字典,后来孩子养成了这个习惯。在看、读、记的过程中,孩子不知不觉的词汇量丰富了许多。过去一遇到写月亮,孩子就是,“一个大大的月亮在黑黑的天上”,现在他写出的是“一轮明亮而皎洁的圆月挂在漆黑如天鹅绒般的天空中。”其次,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任何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重要的是坚持,正如人们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最后,父母自身“爱读书”和“会读书”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是一本无形的书,正可以说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身教胜言教。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是德国大诗人歌德的名言。“爱书吧,书会给你知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俄国名作家高尔基的教导。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多读书,读好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